最近天氣時冷時熱,對寶寶的皮膚是一個大挑戰(尤其濕疹寶寶),爸媽們要懂得選擇適合的沐浴產品,才不會令寶寶幼嫩的肌膚越洗越乾。要挑選溫和清潔又安全的產品,千萬不能錯過以下注意要項!
世界綠色組織(WGO)將市面上的嬰兒護理用品樣本送到三間國際認可化驗所進行生物、化學及成份篩查,最後整備出正面清單,裡面列明已經通過測試及國際成分標準的嬰兒護理用品。網站最近列出了部份合格的嬰兒清潔用品,爸媽們不妨參考一下!(名單將持續更新)
嬰兒清潔用品正面清單列表(2017/12更新)
另外消委會早前亦有測試過市面上的嬰幼兒沐浴產品:
2. 留意可致敏/刺激性成份
媽媽選購寶寶產品時記得要看成份表,認住以下可致敏成份!
防腐劑MIT(methylisothiazolinone)、CMIT(methylchloroisothiazolinone)可能會令人產生敏感反應,就如痕癢、出紅疹,嚴重時可引致敏感性接觸性皮膚炎。消委會建議容易出現皮膚敏感、患有濕疹和其他皮膚問題的人士要盡量建議避免選用含有致敏防腐劑MIT、CMIT的產品。
iii) 甲醛(formaldehyde)
甲醛(formaldehyde) 或可釋出甲醛(formaldehyde-releasing)的防腐劑對皮膚具刺激性,不當使用或長時間接觸可引致乾燥、脫皮、龜裂,甚至接觸性皮膚炎。
對甲醛敏感的人士,選購產品前可留意產品標籤是否包括下列成分:
另 外,可釋出甲醛的成分包括
消委會指使用含二噁烷的沐浴產品短期可令皮膚出現紅腫痕癢,刺激眼睛及呼吸道致「標眼水」及氣管敏感等症狀,長期接觸更有機會致癌。生產商一般不會將二噁烷添加在配方中,但可能是在生產過程中形成二噁烷。消委會亦指沐浴產品與皮膚接觸的時間一般甚短,而且會被沖洗掉,相信在正常使用情況下,樣本中二噁烷含量的水平對使用者應不會構成安全威脅。
部份表面活性劑(surfactants)和乳化劑(emulsifiers)受二噁烷污染的機會較大,例如:含PEG、polyethylene、「-eth」、「-oxynol」等字眼的成分,如:
如欲了解其他成份,大家可到以下網址查詢>>成分查詢分析
人造色素、酒精、香料
兒科醫生指出因初生嬰兒皮膚發展尚未成熟,容易有過敏反應,家長應避免選擇一些容易引起寶寶過敏反應的產品。
Parabens類防腐劑
Parabens 類保存防腐劑的成分安全性爭議一直不斷,但消委會指出歐盟、美國、加拿大、日本、中國、台灣以及東盟地區都允許使用對羥基苯甲酸酯類(parabens)防腐劑製造護膚品,methylparaben和ethylparaben的安全性都獲肯定。
3.留意沐浴露pH值
初生寶寶的皮膚屬弱酸性,兒科醫生建議應選擇pH值介乎於4-7的沐浴產品,不宜使用洗淨力較強的鹼性清潔產品。
以下數款嬰兒沐浴產品標榜PH值介乎pH4-7:
寶寶的皮膚比成人薄30%,皮脂膜尚未發展健全,容易流失水份,如用熱水沖洗時間過長,很容易洗去原有油脂,使皮膚變得乾燥。
想縮短洗澡時間,不少醫院及媽媽皆會選擇二合一沐浴洗髮產品,以下幾款是較多媽媽選擇的產品:
5. 免沖水還是過水?
初生寶寶多在浴盤洗澡,不方便過水,因此大部分沐浴產品都推出免沖水配方,代表沐浴產品將直接停留在寶寶皮膚上,因此成份必需要安全!如產品中含有SLS類起泡劑,就緊記要過水。
6. 沐浴露 vs 沐浴油
淋浴油的滋潤度比沐浴露高,適合皮膚非常乾燥、痕癢或敏感的寶寶使用。而為寶寶使用沐浴露洗澡後,緊記要塗上身體乳液,以免水份迅速流失。
以下兩款為市面上較常見的BB沐浴油:
資料參考:消委會、世界綠色組織、網上圖片
想知更多BB產品Tips,記得緊貼Champimom網頁
With exclusive updates and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