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期可能是孩子第一次賺錢的時候。此之前,他們需要養成良好的理財習慣。美國理財教育基金會(NEFE)總裁Ted Beck建議,家長教授理財知識應避免訓斥語氣,以下四個範疇,家長宜以理性態度與子女討論。
1.如何預算
專家建議家長須在孩子賺錢之前,教導他們如何制訂預算。例如,如果青少年有兼職工作,則須制訂一個預算,記錄多少資金進入,及多少錢儲蓄和支出。家長可以向子女展示自己的預算,如果他們不願意透露自己財務狀況,家長也可以創造一份虛構的預算。這樣有助子女學習「自給自足」,了解金錢價值。
兒童理財應用程序BusyKid創辦人Gregg Murset接受外國傳媒訪問時表示,當小朋友了解須付出代價,才能獲得金錢的道理時,他們會在工作和金錢之間建立聯繫,而不花費其他人的錢。
2.生活成本
「無現金社會」趨勢讓孩子難以理解他們真實的生活成本,專家建議家長多在生活開支方面與子女溝通。若家庭需要添置汽車,父母最好與子女分享買車相關的開支,如泊車和隧道費、燃油費及保險費等。
另外,讓子女看你支付帳單,了解父母養育孩子的艱辛,向他們展示你的帳單及銀行戶口餘額。
3.讀取父母工資
專家建議家長向兒童展示薪金情況,告訴他們當中有多少用於交稅和交保險費等,表明家裡沒有無窮無盡的錢,父母薪金比他們預期的要少得多。
4.「好債」vs.「壞債」
債務或許是成年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家長應該教育孩子如何區分「好債」與「壞債」。「好債」是指以低利率借入資金,幫助長期地增加財富,例如按揭貸款或學生貸款。 「壞債」是指借高息貸款去吃喝玩樂。
Beck說,用信用卡借錢去旅行,可能帶來一個美好回憶,但你應經債務獲得能為你服務的資產或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