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擔任香港國際學校(HKIS)及弘立書院圖書館老師十八年的譚麗霞女士,有感現今主流學校課業壓力大,令學生失去學習熱情,她感到非常痛心,所以決定向廣大家長分享自己多年於國際學校任教的寶貴經驗。譚女士分享她多年來的經驗及教學手法,即使子女不是讀國際學校的家長亦適合參考及使用。
譚麗霞女士出版了新書《國際學校老師這樣教──教出自信、好學與快樂的學生》。
透過鼓勵建立學生自信心
譚女士覺得小孩子最有價值的地方是「想像力」、「創意」、「猜測」及「好奇」,一間好學校必須致力培養小孩以上四方面的發展,校方及家長不應該常常將學生的考試或名次掛在嘴邊,他們應作出適當的鼓勵,舉例說默書,老師及家長眼中不要只將注意力放在學生今次寫錯了哪些字,而應嘗試從另一個角度想,原來學生已經懂得默寫其他字,如果家校雙方多點鼓勵的話,就會慢慢建立起小孩的自信心,這對他們童年成長是非常重要的。
國際學校學生喜歡主動探索新事物。
自信好學勝過認字串字能力
她深信每名學生都擁有自己的天賦,即使數理能力不強,但可能藝術天分極高,又指「小朋友在10歲或15歲學到多少東西不重要,但如果他們有自信,相信自己能夠做到任何事才是最重要。」國際學校就能夠營造出這樣的一個良好環境,即使國際學校的學生可能在認字串字能力、背誦能力方面不及主流學校學生,但他們那種發自內心的自信及願意終身學習的精神,才是畢生受用的,將會是引領他們日後邁向成功的關鍵。
家長培養小孩自主學習才是最關鍵。
學校教學方法能奠定小孩個性
譚女士認為主流學校與國際學校學生的學習態度及方法亦存在很大差異。首先,就讀國際學校的學生不會將學習視為一種責任,在這種無壓力情況下,他們自然會對學習產生熱情及樂趣,他們每日都會自行拿起書本閱讀、願意發問、勇於回答別人一些創意及推理問題,並對功課以外事物產生好奇心,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舉動,正正就足以證明國際學校在教學上的優勢。
國際學校的課外活動體驗能豐富學生的多元知識。
多點信任不壓迫 小孩反而會自律
說到閱讀,國際學校會鼓勵學生多閱讀,但不會硬性規定學生必須每日閱讀30分鐘,亦不需要撰寫甚麼閱讀報告去證明自己真的看畢書籍,這就是譚女士所說的信任,「小朋友本身有自律能力,應該給予他們多點信任,放手給他們自行閱讀,不要只說『你要讀書、你要串字、你要背書』,這方法是行不通的。」
如果家長只懂壓迫小孩做這樣做那樣,根本就沒有資格怪責他們不喜歡學習,因為方法用錯了,結果當然不會好到那裏去,反之不向小孩採取高壓的家長,小孩反會主動請求家長給自己多看10分鐘圖書,譚女士再舉出一個例子,有學生在自己的獎勵卡中,寫上「I own you fifteen minutes.」,即希望譚女士放學後能多留15分鐘陪他閱讀,這就是互相信任及自主學習的終極精神。
家長應該多花時間和小孩一起閱讀,從小培養良好語境。
說到底,家長如何得知自己的子女是否適合讀國際學校呢?譚女士就為大家羅列出一些準則,不妨參考。
哪些孩子適合讀國際學校?
– 特別與眾不同
– 經常發問
– 觀察能力強
– 好奇心重
– 不會人云亦云
– 有個人見解
除此之外,由於國際學校的學習環境相對輕鬆,老師主張鼓勵式教學,所以一些性格比較內向、害羞、缺乏自信或容易緊張的學生,在那個氛圍下亦容易受到他人感染,性格也會因而慢慢改變,說不定某種潛質也會被釋放出來,譚女士亦笑言自己都屬內向型,但在國際學校任教期間,性格亦改變了不少,變得主動、勇敢。
如果想了解更多關於國際學校的教學方法及學生特質,可參閱新雅出版的《國際學校老師這樣教──教出自信、好學與快樂的學生》一書。
所有圖片均授權自譚麗霞女士及Ms Eries Auye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