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孩子不聽話而且屢勸不聽,不少父母都會「無名火起」,一時衝動便可能體罰孩子。防止虐待兒童會於2015年曾經進行調查,發現七成受訪家長曾體罰子女。
體罰能令孩子即時不再頑皮,讓父母能於短時間內處理失控的局面,但其實這是「治標不治本」,不僅對孩子的成長帶來負面影響,甚至有機會演變成虐兒。
體罰會令孩子出現心理問題
不少研究均發現,體罰會令孩子長大後容易出現抑鬱和焦慮的情緒,也會增加孩子長大後濫藥的機會。防止虐待兒童會亦指出,體罰會令孩子容易情緒低落、精神不集中、缺乏自制能力和自尊感。
以暴易暴
父母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根深柢固,假如父母動輒就體罰子女,孩子誤會暴力可以解決一切問題,從而變得暴力。美國《兒科期刊》(Journal of Pediatrics) 去年發表的一項研究就發現,體罰會令孩子長大後變得暴力,甚至對伴侶動粗,成為施虐者。
破壞親子關係
父母是孩子最信任的人,假如孩子從小就被父母體罰,會令他們對父母感到害怕,擔心做錯事會被父母打,久而久之,孩子會在父母面前隱藏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難以和父母建立親密關係。
無助孩子了解錯誤
幼兒理解能力不高,假如他們犯錯時父母只會體罰他們,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裏,事過境遷後,只會留下父母曾經對自己很惡、被父母打的感覺很痛等印象,而不會知道自己因犯了什麼錯而被打。
演變成虐兒
父母在體罰孩子的過程中,可能會「越打越重手」而不自覺,最後演變成虐兒。防止虐待兒童會就指不少虐兒個案都是由體罰開始。
如何不體罰孩子?
以其他懲罰代替
當孩子犯錯時,父母可嘗試其他懲罰代替體罰,例如減少孩子玩樂的時間,或禁止孩子玩其喜愛的玩具一段時間等,讓孩子一嚐不當行為所帶來的後果。父母亦可給予孩子不同的選擇,例如孩子在圖書館大聲吵鬧時,父母可先問孩子想離開圖書館還是停止吵鬧,如果孩子仍然繼續吵鬧,父母就應立即將孩子帶離圖書館,待他們停止吵鬧後才返回圖書館。
平日多讚賞孩子
父母應從小培養孩子建立正確的行為模式,而非在孩子犯錯時懲罰他們。平日若孩子做了一些良好的行為,父母宜適時給予讚賞,讓孩子有動力持續地實踐這些良好的行為,減少他們作出不良行為的機會。此外,父母平日應多和孩子溝通,向他們灌輸正確的觀念和價值觀。
控制自己情緒
遇到孩子搗蛋時,父母應先控制自己的情緒,可先走開一會兒冷靜一下,以免因為自己怒火中燒而體罰孩子。待情緒冷靜下來後,才向孩子指出其做錯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