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調查指出,叫香港家長最不快樂的,就是小朋友不聽話,但太乖巧的孩子,他們又是否快樂,過份的服從可會扼殺自我?日本的著名社會學者及作家加藤諦三新作《人生的悲劇從當個「乖孩子」開始》便掀起了熱話。
壓抑自我
「今日喺學校乖唔乖呀?」很多時候,我們會不自覺以乖評價孩子的好壞,久而久之,小朋友會有錯覺,若不乖,他們便沒有價值,父母會討厭自己。為討好大人,他們會壓抑自己真正的情感需要,配合大人的要求,未能發展真正的自我,並往往會以外界的評價來判定自己的好與壞,不懂自愛。
不敢表達情緒
曾有日常很乖巧懂事的小朋友,叫他作畫記下快樂與不快樂的自己,快樂的自己一揮而就,但老半天卻完成不了不快樂的自己,事後請媽媽關注這一點,才發現原來孩子以往特別愛投訴愛哭,媽媽還要忙著照顧多病痛的姐姐,就著他乖不要吵鬧,否則媽媽會傷心。慢慢,這孩子樂天起來,但夜間卻會哭醒,更有磨牙情況,而這正是內心的宣洩。說到這裡,媽媽也哭了,猶幸為時未晚。不能滿足情感需要,自由表達情緒,孩子長大後特別容易不快樂,家長不可不防。
無條件的愛
為人父母,都不會忘記孩子出生的一刻,那樣的感動與滿滿的愛,相信從未離開過。可以的話,跟孩子說,無論如何,你愛的就是孩子原原本本的模樣,你愛的就是他們最真實的樣子。給孩子無條件的愛,讓他們放心做自己,信任自己值得被愛,從而他們也會相信別人,得以獨立自信地成長,就才是對他們的未來,面對人生各項挑戰,最好的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