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如果太痴纏,點算好?有人話唔縱得,如果成日抱就會寵壞,永無寧日,但又有人話置之不理,日後會影響小朋友心理,究竟我們應該如何面對?首先,我們要學識依附心理及分離焦慮。
依附心理論
英國發展心理學家John Bowlby提出依附理論,他的學生Mary Ainsworth進一步歸納出2至18個月大的寶寶,會有幾類型依附行為:
若主要照顧者(最常照顧寶寶的人)日常夠關懷、對寶寶回應足夠,寶寶面對陌生環境仍可以自由探索,屬安全性依附;
若屬焦慮矛盾型依附,則寶寶表現較焦慮又慣怒,而他們的主要照顧者可能日常不懂得滿足寶寶要求,照顧行為經常不一致,例如一時狂抱寶寶一時又愛理不理;
而逃避型依附則對環境表現抵抗或迴避,反映照顧者日常可能抗拒身體接觸,對寶寶需要不敏感,寶寶日後成長也會成為冷漠的大人。
若依附心理不健全,寶寶較容易對分離感到焦慮。所以,在寶寶踏入3歲的獨立期之前,我們不妨盡情抱寶寶吧,需知離開母體,面對陌生的世界,這份不安感極需撫平,這亦關乎他們日後成長。
建立安全感
當然,媽媽亦不能沒日沒夜抱著寶寶。我們可以逐步建立安全感,令寶寶安心分離。平日,我們可嘗試短時間放下寶寶,但保持極少身體接觸,如以手輕撫,慢慢可將時間延長,並以眼神、說話溝通代替,讓寶寶明白媽咪即使沒有抱著自己,但仍然存在,例如較後期試試隔著房門與寶寶保持說話。
此外,當你需要離開前,請勿偷走,要明確作出預告,提前通知寶寶,並耐心解釋自己不會消失,媽媽之後會回來。若大一點的小朋友分離焦慮嚴重,媽媽可以安排在幼稚園下課後作出更多的陪伴,以作建立親密關係的補償時間,若上課前後可以接送更理想,以增加小朋友的安全感。
With exclusive updates and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