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M教育近幾年席捲香港中小學,但現時,愈來愈多本地中小學在此基礎上再加入藝術(Art)元素,結合成STEAM,並且為學生安排每周上兩節或以上相關課程。究竟STEAM教育魅力何在,讓學校如此投入?又讓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在提出教育創新十年計劃時,大力提倡它?
STEAM的起源
在討論STEAM之前,先重溫一下STEM。它源於1986年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National Science Board)所提出的由「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所整合的學科,旨在培養國家的科學、科技、工程、數學未來人才。及後,STEM被各國所引入,旋即成為風靡全球的中小學課程。到了2011年,美國Virginia Tech University的學者Georgette Yakman在研究綜合教育時,提出將A(Art)元素,納入STEM教育課程,使之演變為STEAM教育。而她亦在美國建構相關教育體系,更協助其他國家推行相關教育法,例如韓國、中國等。
著重知識融合
STEAM的理念不複雜,是結合科學、技術、工程、藝術及數學的跨學科教學方法,透過結合上述五大領域的知識,嘗試為不同學科之間的隔閡進行互補,讓學生在各種專題活動中,以不同的知識來源去解決問題。同時,亦會讓學生在數學邏輯的基礎下,動手建構各種工程項目,或是應用到藝術美學之中。例如在音樂科融入科學元素——讓學生組成不同小組,透過科學方法教導他們自製笛子、小結他,學習量度笛孔距離,研究弦線拉力,將物理學融入音樂藝術之中。
專題式學習
此跨學科教育著重在真實情境中、圍繞相關事物進行學習。學生通過探索專題中的各種難題,以及解決問題的過程,來獲得知識和技能。學生透過與同學合作、交流、分享心得與經驗,獲得學習的成果。而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表達、溝通、群體合作能力亦能得以提升。
例如美國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在剛過去的7月17日至8月3日期間,至為九至十二年級中學生提供了一個名為「PHOTOGRAPHY: THE CAMERA CRAFT」的工作坊。它要求參與的學生自製一台35mm單反相機(35mm SLR),更要學習傳統黑房技術、35mm菲林的開發等,更精彩的是學生要用自製相機拍攝作品集,這真是一項將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有趣體驗!
鼓勵Trial And Error
由此可見,STEAM教育的跨學科主題,與生活中有趣、富挑戰性的情境相結合,有助點燃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究欲望,並且讓學生親手建構原型(Prototype),來試驗方案是否能解決需求。而在探索解決方案期間,難免會遇到犯錯與失敗,學生就必須反思失敗原因,並作出修正;然後,再透過不斷的嘗試、失敗、檢討、再嘗試,直至獲得成功。學生在這種不斷探索的過程中,耐性、抗逆、獨立思考、協商、接納他人意見,以及為個人決定負責的能力,都得到相應提升。
後記
其實,要在教育上強調學科整合,培養新一代的綜合能力,已有學者建議在STEAM中加入「閱讀」,延伸成為STREAM!而未來的教育方向,必定以創新為基石,至於要在STEM或STEAM的基礎上加入甚麼元素,還有待教育工作者去發掘其可能性。
With exclusive updates and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