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社會提倡「親子共讀」,鼓勵家長以身作則,帶領子女享受閱讀樂趣,培養孩子自主閱讀的習慣。不過親子一起閱讀,是否就能讓小朋友增進思考、學到更多知識?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名著基金會(Great Books Foundation)鼓勵我們透過「分享研討法」(Shared Inquiry),激發小朋友對知識的追求,推動終身學習。
分享討論 增進理解
「分享研討法」是一種討論式學習法,提倡同儕互讀、提問、探討,以開闊思路。它鼓勵參與者在閱讀時透過「認清事實」(Factual)、「理解內容」(Interpretive)及「價值判斷」(Evaluation)三個階段,探討書本帶出的意義。期間,引導者會發問一系列問題,引發參與者思考,讓他們發掘更多合理答案。
此學習法適用於任何年齡層的人士,而3至6歲的幼兒處於吸收知識的黃金期,因此在「親子共讀」期間,家長可擔任引導者的角色,以遊戲一般的方式融入分享研討法,引導子女對故事作進一步思考,有助提升其認知能力。
循序漸進 了解5W
如何在家中進行「分享研討法」?家長可帶領孩子們一起閱讀研討,亦可組織一至兩個家庭共同研討。此前,家長不妨為子女挑選一本有趣的故事書,與他們一起閱讀一至兩次,讓他們先了解故事內容,再展開第一階段「認清事實」的討論。
此階段主要是讓小朋友認知主題內容,家長提出事實性問題,他們能在主題內容中找出答案。問題可圍繞5W——何人(Who)、何事(What)、何地(Where)、何時(When)、為何(Why)。例如《龜兔賽跑》中有其他動物一起賽跑嗎?由於這些答案沒有爭議性,小朋友較易理解。
著重理解 開放思考
第二階段是「理解內容」。家長要提出開放式問題,例如「怎樣發生?如何處理?有何原因?」等,去引發子女思考。舉例問:「為何小兔在賽跑途中停下睡覺?」孩子或可在故事中找到證據——小兔驕傲,覺得自己跑得快,必定會贏烏龜,所以停下來睡覺。他們也有可能覺得小兔跑累了,要去睡一睡。此時,家長不必否定其答案,不妨趁機再問:「為何覺得小兔很累?」進一步引發思考。
到第三階段「價值判斷」,著重參與者能否互相交流,不需要判斷誰是誰非。提問形式可以是:假如你是主角,你會怎樣做、你會如何處理;你認為這樣做會有甚麼後果等。孩子的答案可以根據其認知經驗作答,不必以故事內容為依歸。例如如果你是烏龜,會接受小兔的挑戰嗎?
正確引導 接納不同意見
透過「分享研討法」的三個階段,小朋友除了閱讀故事之餘,有機會自由思考,並發表自己對故事的看法,有助提升其對圖畫、文字的敏感度,增強對不同故事內容的理解,同時亦促進知識的運用。
而上述的正面效果,有賴家長發揮引導者的作用。因為,此法強調引導者須保持中立,只能引導及協調參與者的分享與討論,最後串連小朋友不同的意見,再作總結。所以,家長在過程中就算聽到有和正確答案不同的回應時,不可立即作出否定,宜鼓勵幼兒運用證據支持自己的論點,讓孩子感受思考、討論的歷程,才是重點。
With exclusive updates and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