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是抽象的邏輯概念,雖然1+1=2、2x2=4看似簡單,但加減乘除的意義,對很多小朋友來說都是一片模糊。其實家長可嘗試在日常生活中尋找到一些教導機會,例如利用購買不同食物、玩具、日用品的過程,引導幼兒透過拆解或閱讀它們的包裝袋,從中激發抽象思維,對學習數理很有幫助。
2歲至3歲 認識各種包裝
幼兒的數理能力大多數是後天培養及累積的,家長可按子女的理解程度,在帶他們到超市購物期間,讓他們開始接觸現實生活中的數理。例如數一數貨架上同款的手指餅有多少包;不同口味的手指餅,包裝顏色有何不同;紙包裝的牛奶摸上去有點軟,瓶裝的牛奶又硬又重等。另外,家長也可要求孩子,看一看包裝標指的單位數量,例如一大包餅乾裏有20個獨立包裝等。幼兒藉此可透過視覺、觸覺、聽覺的刺激,形象化地理解數量、輕重及質感等概念。
3歲至4歲 協助拆包裝
3歲或以上的幼兒,認知及語言已有一定的發展,理解能力亦有明顯進步。此時,家長可加深問題難度,並加以解釋,例如讓孩子認識有包裝與無包裝的分別,像部分鮮果、蔬菜沒有包裝袋封口,而一些外國沙律菜是有包裝的。
回家之後,家長可以和子女一起拆包裝袋。此時,家長就可問他們:一排紙包飲品共有多少包等問題;亦可教導他們不同包裝的名稱,如袋裝、紙包裝、罐裝、樽裝等,小朋友不一定要馬上記得這些詞語,但家長可以引導他們對包裝作出歸類,從中感受內外、大小、上下、底面、長短、厚薄等數學概念,以觸覺刺激對度量衡的印象。
4至5歲 閱讀包裝袋
踏入幼稚園中班的年齡,幼兒或許已能做1至10以內的加減運算,甚至雙位數運算,而對生活常識亦有較全面的理解。家長不妨教子女閱讀包裝袋上的字眼,例如產地、營養成分標籤、生產日期以及最佳食用日期等,讓子女擴闊詞彙量之餘,更能了解到「到期」的時間概念。
而家長亦可給子女一把膠皮軟尺,讓他們自行量度物件的大小。同時,家長也可以引導子女用手去感受物件的重量,若條件許可,建議使用家用重量磅測量物件的重量,讓孩子學習量度的單位,例如磅、克、公斤等數學思維。
5歲至6歲以上 可協助計算
這個時期的學童,在思維方面已較靈活,有能力進行獨立思考,更會不斷向家長提出問題。此時,家長便可以在購物時邀請子女,作不同的運算,例如「5港元能買到一包3個蒜頭,媽媽買4包,共要多少錢?買到多少個蒜頭?」家長可先以較簡單的雙位數加減或乘法,來訓練子女的數理概念及運算能力。
待孩子能掌握簡單的運算,再慢慢加入更抽象問題,例如「今天是9月3日,而剛剛買的餅乾,『最佳食用日期』在3星期後,我們可以在9月24日中秋節吃它嗎?」問題除了涉及了乘法運算、日期概念,不算複雜,但對大部分小朋友來說,是一種挑戰,所以家長不妨多透過購物過程,鍛煉孩子不同邏輯數理能力。
With exclusive updates and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