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每天督促囝囝、囡囡做功課,三催四請都無法叫小王子、小公主「移駕」,每每在討價還價中拉鋸,熬到晚上11點仍未完成作業——親子雙方可能都覺得這是一件苦差事,甚至影響親子關係……想改變這種現象?建議家長參考美國教育專家的建議,透過以下方法,培養子女獨立完成功課的好習慣。
良方一:不加干預
美國教師兼教育專家Jessica Lahey認為,扼殺孩子對學習的內在動機與興趣的最直接辦法,就是無休止地督促他們,並告訴他們該做甚麼、如何做。若家長一回到家,就不停要求子女做功課,在他們做功課時,不停指出他們的錯處,子女會覺得很反感。所以,家長只須提醒子女按時完成功課,切勿過分督促,更不要幫子女做功課。
良方二:明確目標
部分學童可能會無視家長的提醒,那該怎麼辦?Jessica Lahey建議,家長可為孩子設立清晰可行的要求,例如「希望你能按時完成功課,明天可準時遞交。」;或解釋事情後果,如「你可不做功課,但必須給老師一個合理的解釋,讓老師重新信任你。」再放手讓子女自行解決這些問題。
良方三:營造環境
家長除了要改變心態,亦要為子女營造一個良好環境。家長切勿一邊看著電視,一邊嘴上不停催促「做快點」、「不要慢吞吞」之類的話。這樣只會令孩子感到不公平(就算他知道做功課是他的責任),亦難以專心做功課。家長不妨為子女設置一個做功課的區域,遠離電子設備,並提供足夠的文具,讓他們自己做功課。家長亦不必「人盯人」,不妨坐遠一點,遵守「只陪伴,不督促」原理。
良方四:編排次序
做功課前,家長可與孩子一起查閱手冊,列出要繳交的功課,並標明遞交日期;一來可預防孩子丟三忘四,二來家長亦可了解子女的功課量,協助他們訂立完成功課的優先次序。若孩子有很多功課,不妨確認各項功課的遞交限期,先做即將到期的功課,之後再做其他的。每完成一項功課,加插15分鐘自由活動時間,讓子女稍作休息或減壓。
良方五:不必改錯
不少家長都習慣了盯著孩子做功課,稍有做錯便馬上出聲,這樣做會令子女感到巨大壓力。其實,學習是孩子的責任,必須要讓他們明白這一點。Jessica Lahey建議家長,就算看到孩子的功課有錯,毋須協助修正,藉此機會讓子女學習失敗、面對錯誤,讓他們嘗試向老師解釋,並且在錯誤汲取經驗。
Jessica Lahey亦認為,家長可以記錄子女的功課進度,並幫助他們評估表現。若孩子逐漸養成自行面對功課的習慣,家長應予以讚賞及鼓勵。若孩子面對功課時仍然苦苦掙扎,家長就要幫孩子找出問題,看看是功課太難、孩子的能力是否不足等,再加以輔導。
With exclusive updates and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