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們的動作受制於身體狀況(生病或受傷)或外在環境欠佳,而變得不甚靈活,不小心撞到其他人,或碰倒物件,實在是有點「論盡」。不過如果你的子女在平地行走時,只要眼睛不看著腳步,就會經常跌倒,家長就要留意。小朋友「論論盡盡」並不是故意的,可能與他 / 她自身的「本體覺」整合欠佳有關。
「本體覺」是身體的協調器
在解釋「本體覺」(Proprioceptive Sense)對人體的影響前,大家先做個小實驗:閉上眼睛,馬上用手準確無誤地摸到鼻子,大家都能做到吧?
1. 建構身體地圖
「本體覺」是人體「感覺統合」系統的其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接收器是肌肉與關節。經由肌肉、關節等將刺激訊息傳到大腦,建構出一幅「身體地圖」,大腦就知道我們肢體部位的擺放位置與姿勢,對肢體動作作出適當控制,令人即使不靠視覺,也能保持平衡與協調。
2. 促成動作計劃
大腦「了解」身體,促進訊息的整合與回饋,就能有效指揮肢體進行正確的動作,例如上樓梯。視覺讓我們了解台階之間的距離與高度,「本體覺」則讓我們知道腳要用多少力、抬多高才能踏上台階;腳移動時,重心要如何調節,雙手要如何擺動,才能維持平衡。這一連串的訊息整合,對人的「動作計劃能力」有很大影響。
3. 控制力度與速度
大腦對刺激訊息作出整合,會控制肢體,調整肌肉張力,判斷動作要運用哪幾些肌肉去完成動作,而「本體覺」則會將動作力度、速度分為不同等級。例如你要拿起一個空杯子,大腦的動作計劃要指示手臂向前伸、手指要握住杯子;而「本體覺」告訴你杯子是空的,肌肉就可放鬆,可快速、輕易地拿起杯子。
對幼兒成長的影響
1. 肢體協調性不足
綜合上述,你可說「本體覺」是我們肢體的協調器。人的「本體覺」整合良好,身體協調性、動作計劃能力都會較穩定。若出現整合不良,小朋友就會較難判斷自身肢體與事物之間的位置,影響到動作計劃的建構,往往要依賴視覺輔助才能完成動作。眼睛稍為沒有看著自己的手腳,身體就會經常撞到其他物件,甚至在平地行走時跌倒。
2. 肌力弱影響專注
「本體覺」能感應和調節肌肉、關節活動時的方向、力度及速度,若整合欠佳,小朋友的肌肉張力、耐力會較一般孩子薄弱。他們很容易覺得累,也難長時間維持姿勢,導致上課時坐姿容易東倒西歪,學習也難以專心。
3. 視覺依賴度高
「本體覺」整合欠佳的幼兒,總是要用眼睛盯著自己的手或腳才能完成動作。例如跟老師做動作時,他們要看老師怎樣做,再看著自己的手腳,才能做出動作;又例如做抄寫功課時,小朋友要一邊看,一邊逐筆逐劃地抄,因此常被誤解為慢半拍或不專心。而一些較日常自理,例如扣鈕扣等,若不用眼睛看著,他們亦很難做到。
4. 難以控制力度與速度
有「本體覺」整合問題的小朋友,無論是玩樂或寫字時,很難判斷抓握玩具或筆的動作與力度,會出現用力過重或過輕的情況;又或者在操控玩具或文具時,用力不當而把東西弄壞。
把握幼兒發展黃金時期
0至6歲是感覺統合調適訓練的黃金期。如果家中的幼兒有上述情況,而家長也對子女感覺統合方面的發展有疑慮,建議向註冊職業治療師作諮詢。治療師會對小朋友作出一系列的專業評估,再按其程度,提供相關訓練或遊戲計劃,讓家長陪同子女一齊從遊戲中學習,改善相關問題,亦能促進親子關係。
With exclusive updates and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