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的時間觀念大約從3歲多開始形成,經過學習,他們可能會講出很多與時間相關詞彙,但時間概念仍要依靠生活經驗或環境變化,來作出判斷。例如白天就該上學;吃午飯就是中午,天黑,爸媽就回家了……但時間概念並非自然而然具備的能力。家長可參考以下四個小步驟,協助子女逐漸認識時間,繼而培養他們守時、有效率的良好習慣。
時間長短與「量」有關
時間摸不著,看不見,對幼兒來講十分抽象。幼兒年紀愈小,時間知覺多來自生活中的規律性,如上文所說,白天就是上學時間,午睡就是下午等。而幼兒年齡漸長,他們就愈需要從環境中學習清楚時間概念。
如何去學習時間概念?當中涉及到幼兒各種能力的發展,例如要具備數的序列概念、空間方位辨識能力、邏輯推理能力,以及對真實世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這裏所說的,不僅涉及認識時鐘、各整點或半點的名稱等,更要了解時間的「量」,就像你的孩子經常反問你:「一陣?是多久啊?」
四個步驟 建立時間概念
第1步:好玩沙漏 看時間流逝
沙漏是一種啟發幼兒對時間認識的好玩具。即使2歲多幼兒未必會認數字、看時鐘,但他仍能看到沙子從一邊流到另一邊,感受時間的流逝。當他們熟悉沙漏的運作,家長可與子女一起觀察「沙漏的沙從一邊流到另一邊」或「沙漏的沙流3次」的時間,再和他們解釋時間的長短。
第2步:認識鐘錶 聯繫生活
家長採用玩具時鐘或真的鐘錶,讓孩子認識時間,例如掌握各個整點、半點,甚至分鐘、秒鐘等。或者讓孩子把沙漏轉過來,看看沙子流到另一邊需要多少分鐘,進一步鞏固孩子對時間長短的了解。另外,家長亦可把時間與孩子日常生活相結合。每天早上,讓孩子看時鐘並告訴他:「7點要起床」;「傍晚6點半到7點,可看30分鐘卡通片」;「9點鐘要睡覺」等,藉此讓孩子了解時間的重要性。
第3步:學看月曆 了解時間推進
為子女準備一個數字清楚、圖案可愛的月曆,讓他們每天在格子上畫圖作紀錄。例如畫上太陽、雨傘、烏雲等代表天氣;畫上笑臉、苦臉甚至哭臉,代表心情。當然,要提醒孩子每天看月曆,看看今天是幾月、幾日、星期幾,或者想一想前天、昨天做過甚麼事,明天、後天將要做甚麼事等。這樣有助慢慢培養子女對現在、過去、未來的時間概念。
第4步:做時間表 生活井然有序
當孩子有時間概念,家長不妨鼓勵他們發揮想像,用圖畫做一個簡單的時間表,可規劃一天的生活,也可是一星期的。例如每天甚麼時間做甚麼事,這件事要持續多長時間等。家長要引導孩子,正確地規劃做每件事情所需的時間。總不能功課做15分鐘,看電視看2小時,對不對?
由於自主製定時間表,孩子會較主動地遵守及執行。若有違背計劃的行為,家長切記不要責罵、揶揄或嘲笑,只須作出提醒,讓孩子自己承擔後果。如此一來,有助小朋友養成守時、有規律、講效率的良好習慣。
With exclusive updates and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