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會關心「最美好的親子關係」應該是怎樣?日本認證嬰兒手語講師、銀髮手語講師本田千織(Honada Chiori)畢業於日本名校愛知淑德大學文學院,本身是一名育有兩子的在職媽媽,她邊上班邊育兒,利用自己職場上的豐富經驗,向大眾分享何謂「最美好的親子關係」。
最美好關係建基於三個法則
日本媽媽本田千織認為「最美好的親子關係」是一種彼此獨立,但凡遇到事情又可以互相商量、彼此扶持的關係,而且小孩心中要有「我長大後想成為像爸爸或媽媽一樣的人」、「我一定要尊敬父母」這些概念,然後待孩子再大一點,到達適婚年齡時就有「我希望能建立一個像父母童年給予我溫馨和睦的家庭」。要做到上述目標,有三個條件必須達到:
1. 親子間有穩固互信基礎
2. 「支持」比「幫助」孩子更重要
3. 父母也要快樂過生活
建立互信關係 打從心底信任孩子
所謂互信,就是共鳴(Rapport),對於一個自己信賴的人,我們會坦然接受對方意見,相反和一個自己沒有信任基礎關係的人溝通,對方給你的意見,或會難以接受,其實教養孩子道理也一樣,家長要孩子服從,首先要成為一位讓他們值得信賴的家長。一般孩子在2歲之前對大人都抱有絕對的信任,尤其是母親,但孩子上了幼稚園後,和其他孩子多了比較,情況或許會出現變化,例如我家的小孩為甚麼寫字比別人慢,但家長必須信任他們,相信你的孩子任何可能性,心中要相估孩子,想想「他雖然寫字慢,但可能說話比別人更流暢」,家長不責怪小孩,小孩往往能夠健康成長,因為無法獲得父母信任的孩子,會有「反正連自己爸媽都不信任我」的負面想法,影響成長路。
家長「支持」比「幫助」更重要
大家按照字面意思解讀,「支持」和「幫助」非常相似,前者指告訴遇到困難的人解決問題的方法,或一起思考可能的對策,後者則指去代替有困難的人解決難題,但現今往往很多家長都無意間用了「幫助」方式來教養自己的孩子,這樣做未必太恰當,很可能會削弱了孩子的應變及處理事情能力。
在這裏舉一個例子說明,當孩子忘了要完成一項勞作功課,家長匆忙地為他「代勞」,這叫「幫助」,但如果提醒孩子下次謹記,然後讓孩子盡力去補救,去完成自己的勞作,或一同找出解決問題方法,協助他做得更好,這叫做「支持」。「幫助」是家長代孩子完成事情,不論大人或小孩都不會成長,反而縱容小孩偷懶的個性,令他不能知錯改過,反觀「支持」是和孩子一同克服眼前考驗,傾聽孩子心聲,讓他放鬆,再鼓勵孩子自行採取行動補救,無形間提升了孩子的解難能力和自信心,成效一定比替孩子處理問題為好。
家長不應有「算了吧,我來幫你吧」心態
基於2歲多的幼兒年齡尚淺,做任何東西都難免會出現笨手笨腳的情況,例如吃東西可能會吃得滿嘴都是,又或者經常將食物不小心掉到地上,很多父母為求方便快捷,都會萌生「算了吧,我來幫你吧」的心態,忍不住出手相助餵他們吃東西,其實反而害了孩子。此時,家長應該先建議孩子吃東西時戴上圍兜,如果他們堅持不戴,就只能從錯誤中吸收教訓,直至他們沾污了衣服,擔心洗不掉時,家長就應苦口婆心地忠告他們,然後安慰他們「沒關係,我會幫你洗乾淨衣服,但也請你吃東西時戴上圍兜,下次才不會再弄髒衣服呢。」孩子很聰明的,當有了一次教訓,印象才深刻,這就是「支持」教養的好例子。
孩子會「複製」父母快樂過生活
在教養孩子時,父母必須同樣過著快樂生活,以「支持」方法教養孩子,看見孩子遇上煩惱,應當關心他們,不要強迫他們接受自己的解決方法,而是先問孩子「那你想怎麼做呢?」了解孩子的想法,再一起思考對策,在父母用心陪伴孩子成長下,互信基礎得以建立,他們就會尊敬你的觀點,相信你的想法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孩子的未來充滿未知數,如果他們的父母能快樂地生活,孩子亦會深信自己的將來同樣充滿希望,要「複製」父母的快樂生活,長大後做出和父母一樣的正向教育,代代相傳。
With exclusive updates and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