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社會,看重多元智能、多元發展,人愈是大膽心細、勇敢嘗試,發展機會亦愈多。但如果家有「膽小寶」,性格內向、膽怯退縮怎麼辦?爸媽不妨參考一下以五個方法,正視子女的恐懼,為他們提供協助,向勇敢邁進。
助孩子戰勝膽怯
1. 接受子女的弱點
幼兒的膽怯情緒與行為,會隨着年齡增長而累積,難以立即克服,因此,家長若強迫孩子做害怕的事,以此鍛煉膽量,只會令他們更加膽怯。倒不如,接受孩子內心的恐懼,以支持代替取笑和責罵,循序漸進地引導他們走出陰霾。例如孩子怕黑,家長一開始可以陪着子女直至他們睡着,然後,可以逐漸減少陪伴的時間,直至最後不必陪伴為止。當然,家長可為孩子準備一盞夜燈,令環境不再漆黑一片,以減低他們獨睡的恐懼感,培養獨立精神。
2. 不斷做心理建設
「Fake it till you make it」意指假裝你成功了,或假裝你達成了甚麼事,然後,不斷朝正確方向前進,直到你真正做到為止。這是心理學所講的「模仿」(Modeling),藉由模仿他人特質或習慣等,改進成適合自己的行事模式。家長可為子女樹立良好榜樣,從日常生活做起,例如不斷支持子女,他們加油,告訴他「你又大膽了」;陪同子女多接觸新事物,以及親身示範如何嘗試新玩意等。孩子可逐漸在家長的成功方式上,來逐步改進成適合他們自己的方式,從細小的成功感開始,累積自信心。
3. 擴大接觸範圍
孩子的生活圈子太小,少與外界接觸,做事難免會顯得退縮。家長要刻意創造環境,讓孩子廣泛接觸人群。例如家長帶小朋友參加Playgroup。一開始,孩子會在一旁觀望,父母不必強拉着他去參與,就讓他多看看。等孩子發覺到人群和遊戲十分有趣,他就會嘗試接近,嘗試融入群體。家長也可以經常帶孩子探訪不同的親友,或者去公園,為子女提供與不同大人、小朋友交往、玩耍的機會,以改善他們社交上的退縮。
4. 適時放手去鍛煉
家長過度保護成長中的子女,將「你不行」、「你太小」、「不準碰」等掛在嘴邊,甚至包辦一切「具危險性」的操作;反而養成孩子膽小怕事的性格。小朋友缺乏獨立思考的精神和應變能力,一旦離開父母的保護,就會神色慌張,不知所措。因此,家長要懂得適時放手,從讓孩子自由玩耍開始,讓他們攀高爬低、玩沙子、玩泥巴,甚至和小朋友發生一些小衝突,家長都應該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在生活上,家長應讓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讓他們累積經驗,增添自信。只有令孩子充滿自信,他們才能擺脫膽怯的陰影。
5. 有備而戰增信心
任何人面對不擅長的事情,都會擔心和害怕,小朋友也不例外,像害怕英文生字或古詩背不熟、擔心跳繩會再絆倒自己等……這些都令他們表現得膽怯。家長就要對他們要做的事早作準備。例如父母在家用遊戲的方式,協助子女背生字、背古詩,一來減輕其心理壓力,二來讓他們獲得成就感,有助屆時發揮良好表現。家長亦不必拿孩子與他人比較,只要他們取後比之前稍好的成績,就要肯定及讚賞其付出的努力,以此協助子女增強自信,轉移注意力,放鬆緊張的心情。
戰勝膽怯是一件改變人生的大事。家長不宜急於求成,讓孩子從最容易的做起,並相信自己不比別人差,他們最終能嘗到勇於嘗試的滋味。
With exclusive updates and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