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努力保護孩子,想讓他們無憂無慮地成長;但人總要長大,當孩子發現世界的不完美,再沒有人遷就他,應如何面對?所以,家長不妨由今天起開始,讓孩子接受「去玩偏偏下雨」、「考試才來失手」的失望,引導他們放下抱怨,學習變通,從不同的角度去欣賞世界吧。
心理發展的需要
根據著名心理學家Eric
H. Erickson的「人格發展理論」,人類在幼兒時期(2至4歲)是發展「自主」的重要時期。此時,若幼兒未能完成自主的發展任務,他們日後較易對自己產生懷疑及退縮,形成發展任務的危機。而另一方面,Erickson亦指出,接受挫折的能力是發展自主中重要的能力之一。當幼兒能自主面對問題時,擁有「我能感」,接受挫折的能力亦會被提升。而失望是挫折感中程度較輕的,因此,由接受失望開始,有助幼兒理解世事的多變性、不確定性及不可掌握,同時亦能為他們打下忍受挫折的良好基礎。
學習接受現實
世事結果往往事與願違。如果家長經常為子女「鋪路」,他們根本就不會明白為何不能如願,無法體驗到達成目標的努力,更不會想辦法去解決問題。因此,家長在生活中不妨讓幼兒感受失望為何物。
「出去玩偏偏下雨」、「考試時偏偏失手」、「肚子餓了卻買不到愛吃的食物」……既然事實不能改變,怎樣做才能令自己好過一點?家長可引導子女,例如「外面下雨,改到室內遊樂場玩吧」、「買不到蛋糕,可以吃喜歡的麵包」。子女在執着中退一步,學習變通、妥協,有助疏導情緒,不再將得失放大。
適當調整期望
你可能會擔心,孩子經常失望,會打擊其自信心嗎?家長就要自問:為何子女經常失望?是因為他們對事情、對自己、對別人的期望過高嗎?如果是,只要事情稍不如意,孩子就會感到失落、痛苦。面對這樣的情況,家長可教導他們調整個人期望。例如學校舉行聯歡會,禮物有小食、文具、玩具等;最好的情況可能三者皆得,得到兩款也很不錯,再不濟也有一款。孩子有了心理準備,會較易接受結果。家長亦可鼓勵子女,想辦法和其他人交換禮物。通過調整期望,孩子較易獲得滿足感;而透過嘗試、變通,可則令孩子從另一方面獲得快樂和自信。
切忌物質補償
在學習接受失望的過程中,個性較為執着的小孩,可能會針對事情的結果,鑽牛角尖。此時,家長要實事求是地解釋不能如願的原因,例如是天氣的問題、個人表現的問題(特別是考試)、家長的問題(工作忙無法陪伴子女)等。切忌將責任推到其他人/事物上,例如「個天都唔鍾意你」、「都怪誰誰誰,令我不能陪你XXX」;以免子女養成推卸責任的習慣。
另外,家長也不要為了使孩子開心,以物質獎勵作補償。這樣只會令孩子掌握到一個要脅的新方法——「我很不開心,爸爸要給我買新玩具!」這不是教孩子接受失望的好方法。
後記:鼓勵是良藥
孩子是天生的冒險家,會不斷地嘗試與探索,而家長扮演的角色,就陪伴他們前進的嚮導。家長鼓勵子女接受失望,嘗試換個角度去看事物,便能真正體會到「退一步,海闊天空」的道理。
With exclusive updates and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