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新年將至,小朋友必定最開心,因為可以放假、玩耍、穿新衣、(手豆)利是!除了讓孩子感受節日的歡慶,家長不妨趁此機會,讓年幼的子女寓學於玩了解新年習俗,既有助長知識,又能讓孩子言行表現得更有禮,一舉兩得呢!
學習新年習俗
筆者長於傳統家庭,對過年禮俗也算熟悉,但所知的習俗也只是從「年廿八」到「正月十五」而已。而為了教導家中的小魔怪,筆者乾脆和大家一起重溫一下農曆新年的「全套」習俗吧。
年廿三:謝灶
灶君保佑各家各戶飲食平安,在忙碌一年後,會回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職。世人在當天用湯丸、燒肉、麥芽糖等以示酬謝,是為「謝灶」。灶君吃得開心便不會向玉帝告狀,可保你家宅平安。
年廿四:開炸
又稱「開油鑊」。很多賀年食品都是「油器」,例如:煎堆、油角、蛋散等,傳統家庭都會在這一天搓麵粉、做「油器」、開油鍋炸食物。
年廿五:蒸糕
年糕的諧音「年高」,寓意步步高陞,因此人們通常會在這天蒸製各種糕品。例如:蒸鬆糕寓意發財,蒸蘿蔔糕寓意好彩頭等。
年廿八:洗邋塌
人人都知「年廿八洗邋塌」,而現代人注重個人和家居清潔,哪裏會邋遢?但我們還是要應這個風俗,因為下句接着是「若然不洗豈會發」;我們當然要好好打掃家居啦。
年廿九:貼揮春
洗完邋遢,第二天就可以貼揮春。當天人們會在大門兩側貼上對聯,更在大廳、廚房、房間、書房等地方貼上揮春,例如:身體健康、龍馬精神、財源滾滾等寓意吉祥。
年卅晚:團年、賣懶
除夕夜俗稱年卅晚。一家人會圍在一起品嘗團年飯,取「圓滿」、「齊整」之意。通常大家吃完飯後,會逛年宵花市,買年花和一系列應節物品等。
以往,香港也流行年卅晚用「派財神」來「賣懶」。小朋友拿着一邊印有財神,一邊寫着懶字的紅紙,高叫「財神到」,逐家逐戶地拍門。戶主在新春期間總不能拒絕財神,會用把財神紅紙買下,那麼「懶」就賣出去了。但這個習俗已成了歷史。
年初一:拜年
當天人們會穿上新衣到親友家中拜年。這天大家不能用掃帚(怕掃走財氣)、不能洗頭(怕把新年的財運洗掉)、健康的人不能吃藥(怕整年都要吃藥);若打碎了東西,要說「歲歲平安」、「落地開花,富貴榮華」等等。
年初二:回娘家
年初二俗稱「迎婿日」,出嫁的女兒要和夫婿一起回娘家。回家時帶的禮物也要成雙成對,寓意好意頭。
年初三:赤口
年初三為「赤狗日」,赤狗是「熛怒之神」,會帶來不吉。而當日也容易與人發生爭執,所以這天不宜拜年、宴客。香港人習慣這天到大圍車公廟拜車公,既可祈福,亦可避是非。
年初四:接灶
年初四是諸神由天界重臨人間之日(當然也包括灶君),世人便要準備三牲果品和酒菜,焚香燭、燒金衣來迎接諸神歸位。
年初五:送窮
年初一到初四的垃圾,人們視為「財氣」,到年初五後,它們就是「窮氣」,必須清理乾淨,寓意「送走窮貧」,帶來好運與財運。
年初七:人日
據漢代東方朔的《占書》記載,農曆新年的頭八天為人類和不同牲畜、作物的生日,依次序為:初一雞、初二狗、初三豬、初四羊、初五牛、初六馬,初七是人,初八則是穀物。換言之,這天是人類的生日噢。
年初八:穀日
按《占書》的說法,年初八是穀的生日。人們在「穀日」會膜拜寫有穀物名稱的牌位,並不吃煮熟的穀物,寓意重視農業、珍惜糧食。
正月十五:元宵節
又亦稱為上元節。這天是農曆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家家戶戶都會在飯後吃湯圓,然後出外賞花燈、猜燈謎。明朝錢塘瞿佑《雙頭牡丹燈記》寫道:「每歲元夕,於明州張燈五夜。傾城士女,皆得縱觀」。可見正月十五是年輕男女趁機結識、相會的日子,故也稱作「中國情人節」。而過了這一天,「年」才算正式過完。
With exclusive updates and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