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溝通是家長了解子女學習情況,老師了解學生生活情況的重要環節。家校溝通做得好,無異於促進學校與家庭教育的配合,得益的始終是你的孩子。但家長怎樣做,才能令家校溝通成為雙向的渠道?我們要留意以下五大要點。
肯定老師的付出
互相尊重是良好溝通的大前提,因此家長切勿以兩種心態對待老師:第一,是以「僱主」心態——把教育子女的責任全部交給老師,自己只向老師「問責」;第二,是「僱員」心態——一切都唯老師指令是從,子女有甚麼事情都指望老師解決,責任亦全部交給老師去負。
家長宜摒棄上述兩種心態,讓子女明白老師的辛勞,讓孩子學會尊重老師,其表現有可能出現改善。例如:較能遵守課堂紀律、減少與老師對着幹等等。
多關注子女表現
家長宜多關心孩子在校的表現及在家的情緒,例如孩子變得不愛上學、做功課忽然變得特別拖拉、不願提及班級事務等,都有可能是在校遇到問題的徵兆。家長宜主動向子女了解前因後果,再向老師了解情況,不要等到問題惡化後才與老師溝通,亦不能擅自在社交媒體上「聲討」。家長若想關注子女在校的表現,不妨每2周透過寫手冊向老師作出了解,以便掌握孩子的情緒、行為、學習能力和人際交往等情況。
耐心了解與聆聽
孩子每日至少有一半時間在校園度過,老師最了解他們在校的情況,家長若覺得寫手冊不夠深入,可向老師預約面談時間。預約時,家長可提前準備好約談的話題,事前把想知道的事項做一份簡單的清單,附於手冊上,讓老師能針對性地回答問題,有助提高溝通效率。而且家長態度認真,也能促進老師更重視面談。而面談時,老師會主動提及孩子的不足之處,家長應認真聆聽。事關家長能留心聆聽,傳達出有心配合的訊息,會讓老師更樂意關注孩子的行為表現。
不抱怨或批評
當聽到子女在校有不良表現時,家長內心忐忑、尷尬在所難免,但切記不能在孩子面前抱怨老師的行為不公平、不負責,甚至貶低老師。這樣會導致孩子內心對老師產生厭惡或輕視的情緒,更甚者會厭惡學校、厭惡學習。相反,家長在知悉子女行為後,當面指摘孩子頑劣,要求老師好好教訓等,則會打擊孩子的自信,惹來反效果。所以,家長與老師溝通,最重要是商量如何解決問題、如何幫助孩子。另外,家長應老師及子女傳達正面訊息。對於前者,要表達出協商及配合的意願;對於後者,則要讚賞他們做得到、做得好的地方,再引導他們作出改善。
主動提出建議
在家校溝通中,家長不是被動的一方,等着老師來為孩子報喜或報憂。若老師看不到孩子的進步,家長可以在手冊上主動提出建議,如:「老師認為XXX最近有哪些進步呢?家長希望將老師對肯定轉告給孩子,好好鼓勵他。」而每次和老師溝通,家長不僅可以詢問孩子的進步,也可以把孩子在家的進步告訴老師。這樣一來,可以協助老師將關注點轉移到孩子的進步之上。這對改善師生關係也很有助益。
With exclusive updates and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