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愈來愈多家長為孩子選擇IB課程,背後的原因是甚麼呢?
1. 考上大學的優勢
不少莘莘學子都以考上大學作為目標。修讀IB課程的其中一個好處,就是有更高的機會考上大學。
數據顯示,每年約有18%的香港中學文憑(DSE)考生能夠考進參與大學聯合招生辦法(JUPAS)的九所大學,當中能考上三大的考生為數更少。相反,用IB成績考入香港大學的最低要求是30分。以英基學校協會(ESF)在2019年的成績作參考,超過88%的IB學生考獲30分或以上,即約九成ESF的IB學生夠資格升讀港大。另外,港大法律的最低要求是38分,ESF便有約四分一的IB學生考得40分或以上。
除了本地大學,IB進入頂尖大學如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等的機會相對較高。IB課程歷史悠久,普遍優秀學府對其有深入認識,認受性受到肯定。相比之下,對於部分大學的招生負責人而言,他們對DSE的水平掌握未算全面,在收錄學生時,或會制訂更嚴謹的要求。
2. 應試壓力較低
相比DSE的「一試定生死」,IB課程的考核方式更為多樣化,考試成績所佔比重較DSE低得多,學生的應試壓力相對較低。雖然DSE成績有小部分的分數來自校本評核,但主要分數來源是公開考試。而IB的成績除了計算全球性考試,還會以口頭匯報及論文形式作評估。
再者,傳統學校的學業競爭從小開始。以「贏在起跑線」的概念來看,學生在幼稚園已經開始比拼,爭取考入好小學、好中學的機會,希望換得入讀大學的機會。相反,IB的競爭在中學最後兩年才開始。
3. 培養探究精神和行動力
IB課程著重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思維和分析能力,透過探究式學習來建構知識,同時鼓勵學生運用知識為世界帶來進步,更重要的是培養自學的態度和能力。
早在幼稚園至小學階段,IB 的探究課程計劃已經環繞6個跨學科主題展開,這6個主題分別是:我們是誰?我們在什麼時空?我們如何表達自己?世界怎樣運轉?我們如何自我組織?我們如何共享一個星球?
這跟DSE通識科的6大單元: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今日香港、現代中國、全球化、公共衛生、能源科技與環境,有著共同的特點。兩個課程的學習主題均涵蓋個人、社會以及世界的層面,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是社會和世界的一分子,建立國際公民的意識,提倡學生用知識和行動為世界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然而,DSE對學生的評核僅流於問答題形式,屬紙上談兵。相反,修讀IB課程的學生卻要自訂題目,並以報告、口頭匯報,甚至影片、模型等實際方式來呈現和表達所學所想,更有效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行動力。
4. 良好的溝通技巧
IB學生需要做很多不同的口頭報告,有助建立學生做公開演說的自信,提升溝通技巧。此外,IB課程規定學生要參加課外活動,幫助學生變得更加外向、活躍。雖然有些DSE學生亦具有良好的表達能力,但與IB學生相比,一般會較含蓄內斂。
後記
雖然IB課程有不少過人之處,但是它也有令人擔憂的地方。例如功課繁重、學費高昂、學生需要有較強的語文能力來應付評核等。選擇課程時,家長應該考慮孩子的學習特質和家庭的經濟基礎,才能作出明智抉擇。
With exclusive updates and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