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欺凌時有耳聞,讓單純的校園蒙上恐懼的陰影,孩子上學後,該怎麼學習保護自己,避免欺凌的情況發生?
校園欺凌的定義
近年來,常聽到孩童在學校受到欺負消息,讓孩子無法安心的上學。校園欺凌(School Bullying)是一種反社會行為,意旨迫害者對受害者長時間的攻擊,包含身體、言語及精神上的惡意行為,被害者因為身分階級、體型不對等或其他因素,選擇沉默不敢反抗,造成被害者身心受到創傷,影響學習及人際關係。
認出孩子的異常行為
根據美國教育司的統計,被欺凌的年齡層不只高年級學生,1/3的小學生、1/5的幼稚園孩童,在學校都曾經被他人欺凌,在學校受到欺凌的孩子,會影響學業成績表現、自尊心低落、無法融入團體生活,造成不願意就學的後果,如果孩子身上常出現莫名的傷痕、常做惡夢睡不著、飲食習慣忽然改變、常常裝病不願意上學或忽然不想參加社交活動等行為,父母就要提高警覺心,留意孩子在校學習的狀況。
脫離被害者的三角迴圈
美國的心理學家StephenKarpman,他認為人際關係中,個人會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成為迫害者(Persecutor)、受害者(Victim)或拯救者(Rescurer)的角色,他用這三種角色來解釋人際間產生糾紛的成因,由於非常精準又有趣,變成心裡學者諮商時的主要系統。這三種角色所代表的意義為:
1. 迫害者:指責他人的錯誤,容易貶低別人,藉此進行懲罰。
2. 拯救者:跟迫害者一樣瞧不起他人,但從救星的較高位置出發,把自己當超人,存在著「他們不夠好,所以我必須拯救他們」的心態。
3. 受害者:認為自己不夠好,習慣性的認為「我無法靠自己解決問題」,因此會尋求拯救者的幫助,或者找理由讓迫害者貶低自己。
這三種角色可能同時套用在一個人身上,比如:受害者受不了被貶低,會在生活中找他人發洩情緒,就從受害者變成迫害者。
(示意圖)
避免孩子受霸凌的方法
1. 良好的親師溝通
父母如果發現孩子有遭受霸凌的跡象,先不用急著為孩子出氣,先關心事情發生的情況,收集當時的所有訊息,包含老師、當事人、同學的說詞,釐清是否構成霸凌的標準,若事件屬實,請校方出面與對方家長溝通。
2. 支持所有的孩子
受害者與迫害者的孩子同樣無助,受到影響的不只是雙方當事人,連同旁觀的孩子也會受到影響,家長及老師要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是否家庭出現狀況、人際交流有困難或者學習感到壓力,教育孩子區分「開玩笑」與「霸凌」的差別,讓孩子們感到被尊重與支持,在團體中制止霸凌的行為,培養友善的學習環境。
3. 鼓勵孩子說出口
《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提到,生活中所有的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容易被霸凌的孩子,帶有幾項特徵,比如:天生內向、害羞,不懂得表達心中的情緒、個子較為矮小、身體有缺陷或者獨來獨往不易交到朋友,這樣的孩子們,擔心把話說出口之後,霸凌的情況會更為嚴重,為了團體間的和諧,孩子常會選擇隱忍,爸媽可以每天找時間與孩子相處,關心孩子的學習情況,讓孩子有機會練習表達。
4. 學會人我的界線
界線用有形的房子比喻,人在房子裡能夠受到保護,他人不應該未經同意進入。無形的情緒界線在華人的文化中較不明確,表達自我的想法常被師長質疑,當孩子不懂得說出心裡的想法,不能明確拒絕他人無理的要求,都是人我間界線不明確的表現,爸媽可以教導孩子怎麼辨識自己的情緒,感受到不舒服的情況,就是受到他人的侵犯,要懂得如何保護自己,跟對方表達心中想法。
5. 尋求專業協助
受霸凌程度嚴重的孩子,身心容易留下創傷,影響學業、人際關係及日常生活,這時需要家長、老師共同合作,持續關注孩子的學習狀況,適時尋求學校專業輔導老師或專業心理醫師的協助,不讓一時的霸凌造成孩子終身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