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命的到來,可說是全家值得歡慶的喜事,然而,對早產兒的媽媽來說,承受到的壓力讓身心俱疲,該怎麼支持早產兒媽媽呢?
存活機率低的早產兒
根據統計,全球每年約誕生 1,500 萬名早產兒,早產兒的存活率低,23 周以前出生的存活率幾乎為零,未足月出生的早產兒,容易發生呼吸窘迫、心血管疾病或腦部異常等情況。早產兒一出生就要住到保溫箱,由醫護人員細心呵護,以維持生命跡象,有些情況較嚴重的早產兒,甚至要住到加護病房,部分早產兒無法存活下來,就算幸運活下來,成長過程中,還可能出現發展遲緩、聽力受損或其他慢性疾病。
媽媽的懷疑與擔憂
懷胎十月的過程,媽媽小心翼翼呵護腹中的孩子,期盼孩子能健康長大,早產兒的意外,讓媽媽非常焦慮,心中反覆的問自己:在懷孕的過程中,是否哪裡疏忽了?是否基因有問題,才會生下早產兒?先生或公婆會不會責怪我?未來有能力照顧孩子嗎?媽媽心中過多的情緒,影響身心的健康。
醫療費用的壓力
為了搶救早產兒的性命,醫療費用是必需的開銷,保溫箱及照顧費用,再加上開刀及其他醫療費用,花費龐大,若沒有保險補助,或家中沒有存款,對家庭來說是筆龐大的開銷,經濟壓力大的媽媽,多半會向娘家尋求資助,夫家的公婆可能會責怪媳婦,為家庭帶來經濟負擔。
丈夫是最大靠山
剛生產完的媽媽,身體尚未獲得妥善的調養,心裡又塞滿對孩子的憂慮,幸運的媽媽,可以獲得丈夫及老爺奶奶的諒解,不幸運的媽媽,必須一個人承受生下早產兒的壓力。丈夫必須讓媽媽知道,不管發生什麼事情,丈夫都是最大的靠山,孩子不是媽媽一個人的責任,先生應該陪伴媽媽一起,重新協調生活中的優先順序、學習怎麼照顧早產兒、怎麼面對外界的指責,不讓早產兒影響婚姻狀況。
多運動規律作息
照顧早產兒是長期的抗戰,媽媽需要維持良好的身心健康,每周撥出時間做運動,比如游泳、跑步、瑜珈,讓腦內產生多巴胺,多巴胺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可以讓人感到開心;規律的作息及飲食,可以修復身體的疲憊,睡得飽吃得好,先把自己照顧好,才有力氣照顧早產兒。
找專家抒發情緒
英國慈善機構 Bliss 的研究指出,62% 的早產兒父母,沒有得到正式的心裡諮詢,沒有找心理醫生談論心中的壓力,如果媽媽長期陷入情緒化中,對任何事情不感興趣,則需要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不讓心裡的健康繼續惡化,影響正常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