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是國際乳癌關注月,而早前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公佈 2019 年的資料,讓乳癌進一步成為焦點。乳腺癌為本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按照新症宗數,每天平均有 13 人確診,多年來數字不斷上升。幸好研究也指出,如果在第一期確診,及時治療,5 年內存活率超過 99%。究竟患者該怎樣做才可以及早發現、推前治療呢?Champimom請來香港乳癌基金會創會人張淑儀醫生講解,馬上看詳情。
香港乳癌基金會於 2005 年成立,張醫生說當年每 22 個婦女有一個患乳癌,「到現在是每 14 個婦女就有一個,升幅很大。」她坦言現今本港女性對乳癌已有普遍認識,但認識之後作出實際行動進行檢查才是及早確診的關鍵。
自我檢驗及早發現
張醫生指機構倡議女士要注意自己乳房的變化:「意思是 look feel and look for change。」
Look → 觀察
觀察就是在浴室脫去衣服,透過照鏡觀察乳房有沒有變化,有沒有不平衡,兩邊有沒有不對稱,如果乳房皮膚有凹陷或突起或許是乳房內部有變化。
Feel → 觸摸
觸摸的時候要用指頭的平面按壓乳房,右手檢查左邊,左手來查右邊,洗澡時塗肥皂後觸摸會更順暢,躺著的話可以塗點油,做法是打圈轉,由外到內,到中間按壓乳頭看有沒有血水流出。 然後按一按腋窩看有沒有摸到小核。
Look for change → 留意變化
即使表面平滑,但摸到有硬塊跟從前不一樣,最好就診檢查較安全。
乳癌的徵兆
1)外形變化
2)兩邊不對稱
3)皮膚凹陷
4)皮膚突起
5)皮膚呈現橙皮狀
6)乳頭有血水滲出
7)腋窩淋巴發大(有小核狀物)
8)乳房內部有硬塊
腫瘤期數與特性影響治療方案
「如果一位女士發現有腫瘤,通常會問期數,期數怎樣斷定?就是腫瘤的大小,淋巴有否受影響,或者其他內臟有沒有受影響。第三期的癌腫瘤大於5厘米,或者癌細胞已擴散至很多淋巴結,第四期是癌細胞擴散至內臟,例如已擴散至肺、肝、骨。」
張醫生指治療有手術、藥物治療、放射治療三方面。「早期的癌症通常動手術就可以徹底根治,有情況是癌細胞躲在血液循環中漸漸繁殖發作,所以藥物治療很重要,第一期病患會考慮加入藥物治療。如果到了第三或第四期,主要不是以手術作為治理的起點,可能會由藥物治療開始。如已擴散至肺、肝、骨,這情況較差,真的要三管齊下。」
除了期數,也要知道腫瘤的特性,因為特性也會影響用藥方案。「乳癌腫瘤可以是荷爾蒙受體陽性、第二大類是HER2型腫瘤,即是生長素受體陽性的腫瘤。第三類型是三陰性,即沒有荷爾蒙受體及生長素受體陽性的腫瘤。」
腫瘤特性及一般治療方案:
1)荷爾蒙受體陽性 - 抗雌激素藥物
2)生長素受體陽性(HER2型) - 化療,張醫生指有一種標靶治療效果很好,有三分之二的病例進行化療後做手術,不僅不用割除整個乳房,而且癌細胞縮小至在顯微鏡下也見不到的程度
3)三陰性 - 抗雌激素藥物效用不大,主要靠化療+免疫治療
香港乳癌基金會 - 提供全人癌症治療
香港乳癌基金會成立至今16年,一直致力減低乳癌在本港的威脅。張醫生在訪問時回憶起機構成立之初的社會情況。「那時很多人覺得是禁忌不想告訴別人,加上乳癌是第一種癌症採取綜合治療的方式,經歷過的女士都會覺得這一場仗頗痛苦,康復者想幫助其他的姊妹。作為醫生都知道我們可以動手術,可以開藥,可以做電療,但不能支援病人的心理。2004年,我們一起研究怎樣將力量集中更有效地幫助其他的病人。」
張醫生說,基金會最初的階段以舉辦小型聚會為主,邀請醫生向病人及家屬講解乳癌的知識。「香港乳癌基金會成立的乳癌支援中心多年來幫助了照過一萬名女士和她們的家人,當病患確診,護士會陪伴及介紹她們認識同行者。康復後,病友會有共同活動,運動或藝術興趣班等,我們提供的可以說是全人的癌症治療。」
為推動本港人士關注乳癌及乳健教育,機構過往每年十月均會舉行「乳健同行」山頂步行籌款活動,去年在疫情下則舉辦了第一屆「乳健同躍動」,在網上呼籲市民自行組隊,自訂時間地點參與。
機構籌備第二屆「乳健同躍動」之時,按照2018年(當時2019年數據還未公佈)本港每天平均確診人數 - 12人,邀請參加者完成12公里路程,沒想到了十月,數字已經上升至每天平均13人。張醫生在訪問時再次呼籲各界共襄善舉。「行路、跑步、跳舞各種形式也可以,只要參加就好,可以為香港乳癌基金會提供更多支援,讓我們為病人及其他女士提供更完善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