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腸胃學期刊》收錄的一篇研究文章指出,採用剖腹產嬰兒的腸道中,「擬桿菌屬」的菌種數量比自然產嬰兒還要少,造成幼童容易對花生過敏,尤其亞洲嬰兒對花生的過敏發生率,是其他地區族群的 8 倍之多。
剖腹產的亞洲嬰兒,對花生過敏機率是其他地區的 8 倍
過去,我們知道經剖腹出生的孩子,因為未接觸產道細菌,形成高過敏機率的體質。近期《腸胃學期刊(Gastroenterology)》一篇研究文章有進一步發現,剖腹產出生幼童對易誘發過敏食物,如雞蛋、牛奶、花生的耐受度低,關鍵是對免疫系統發育至關重要的「擬桿菌屬」,它存在人體黏膜處,種類眾多、各有不同作用,最為熟悉的是脆弱類桿菌,對多項糖類發酵產生酸與氣體。由於低擬桿菌屬菌數量較少的緣故,經剖腹出生的 3 歲幼童,導致對花生過敏的風險提升 3 倍,而亞洲幼童的風險則高達 8 倍,相當驚人,這也反映出亞洲產婦採用剖腹生產的頻率較高。
上述文章研究方式,是從 3-4 個月大的嬰兒糞便中採樣,得知擬桿菌屬菌種數量較少。根據《新科學家(NewScientist)》雜誌報導,雖然不同的出生方式,影響了嬰兒的腸道菌種數目,但差異性會逐漸消失,剖腹產嬰兒腸道菌種數於出生 6-9 個月左右,就會追上自然產嬰兒了。然而,進行剖腹生產有時也是迫不得已的選擇,重要的是家長從小就應該為寶寶強健的免疫力打好基礎,最好的方式就是從哺餵母乳開始。
剖腹產也能及時餵母乳,打好免疫力基礎
剖腹產因為第一天還插著點滴、尿管以及傷口疼痛,哺餵母乳確實是較有困難度。不過,孕媽媽可以在生產前向醫護表明想盡快進行哺餵,讓寶寶出生之後進行與母親的肌膚接觸、躺在媽媽胸前聽聽心跳,同時也刺激母親體內荷爾蒙運作,促使母乳分泌。之後經觀察新生兒生命跡象、體溫穩定之後,母親也從恢復室回到病房時,即可以進行「母嬰同室」隨時哺餵母乳,不需要等到麻藥全退,只要有家人在旁協助即可,不影響哺餵母乳。
惟剖腹傷口的關係,建議哺餵姿勢採用媽媽與寶寶以腹部對腹部的「側躺式」,讓媽媽可以側身躺下休息,是較為輕鬆的哺乳姿勢;另外,也可以使用「橄欖球式」,讓寶寶鼻子與乳頭呈一水平線上以橫抱餵乳的姿勢,也不會壓到腹部傷口。記得重要的是「親餵」,頻繁地親餵可以促使身體分泌足夠的乳汁,持續哺餵母乳至少 6 個月以上,才能達到強化免疫力的目的。
從日常生活中,逐步強化免疫力
此外,當寶寶逐漸成長能夠自己進食後,就可以培養孩子健康飲食觀念,強調均衡攝取穀物、蔬菜、蛋白質、乳製品、水果與油脂 6 大類食物,養成攝取充足水分的習慣;並強調運動的重要,適度接觸大自然與日曬,增加抵抗力與生成維他命 D,讓孩子的免疫力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提升。剖腹產寶寶雖然食物過敏風險相對高,但從飲食、運動、日常活動建立免疫力,相信日後一樣能身體壯健。
資訊來源: Gastroenterology、Nature、NewScientist、Tommy’s
想知道更多 孕期/產後 資訊,馬上參加Champimom孕媽媽尊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