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西九文化區迎來新地標:全亞洲第一座當代視覺藝術博物館!M+博物館歷經 6 年時間建造完成,於今(2021)年11月12日開幕,未來一年民眾都可以免費參觀展覽廳。這座博物館由知名的建築師事務所Herzog & de Meuron 設計,設計風格簡約,館內包含展覽廳、戲院等區域;建築物外牆的南面,則採用了新穎的 LED 顯示系統,及時傳達最新的藝術訊息。
亞洲第一間視覺文化博物館
M+(M Plus)博物館位於香港九龍西九文化區,由世界知名建築師事務所 Herzog & de Meuron 所設計,耗資 49 億港幣建造而成。M+ 博物館於 2015 年 1 月29 日動工,於今(2021)年 11 月 12 日開放參觀,一年之內民眾可免費參觀展覽廳,但專題展覽、活動及電影節目需要額外購票。為管制人潮流量,建議事先預約以免久候。
館內收藏了 20至21 世紀香港、中國、亞洲以及世界各地的視覺藝術、設計、建築及流動影像的作品,類別包含繪畫、雕塑、水墨、裝置藝術、建築模型、平面設計標識、工業製成品、唱片封套、海報、電子遊戲等多元的作品,成為全亞洲第一間全球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
M+ 博物館被地鐵分割成兩邊,因此在建築上是一大挑戰。建築團隊採取了大膽的設計,巧妙的在鐵路隧道旁開闢出地下展覽區, 因此外觀看起來很簡約,內部格局卻很複雜,涵蓋多個動線及出入口。
內部的總面積達 65,000 平方米,橫向的展區佔 17,000 平方米,包括 33 個展廳、3 個戲院、多媒體中心以及可以觀看維多利亞港的天台花園;縱向的大樓包含博物館研究中心、辦公室、餐廳及 M+ 會館。
建築物的另一大特色是朝向維多利亞港口大樓外牆的 LED 螢幕,展出藝術家的數位影像作品,供對岸的民眾觀賞。
6大展廳各具特色,囊括各國作品
M+博物館的收藏品非常多元,包含 60 個國家,大約 1,700 位創作者的作品,總數逾 48,000 件。2 樓平台包含以下 6 大展廳:
1.「香港:此地彼方」
展出香港戰後至現在的藝術、建築、設計、電影......等作品,展覽分為 4 個主題:此地、身分認同、地方和彼方,內容大多是一般人較熟悉的設計題材,讓民眾了解香港的藝術變化。近期則展出黃楚喬《大選美》、鮑藹倫《循環影院》等作品。
2.「M+希克藏品:從大革命到全球化」
此區展出 1970 年代至 2000 年代中國實施開放後的藝術作品。作品呈現出開放後的城市變化,藝術家用新穎的方式與國際間交流,展現出創新的思維。近期展出耿建翌《第二狀態》、馮國東《光河》等作品。
3.「物件 ‧ 空間 ‧ 互動」
建築物不只是生活的空間,更呈現了當代居民的文化特色。本區展出過去 70 年以來,亞洲地區製造的 500 多件建築物、平面設計、家具等相關作品,從中了解建築與生活間的脈絡。近期則展出梅艷芳唱片封面《飛躍舞台》、大橋晃朗《Hannan長椅》等作品。
4.「個體 ‧ 源流‧ 表現」
亞洲位於世界網絡的中心點,各國的文化影響藝術家的創作,藉由各自的文化背景、觀點及創作技巧,呈現出各種形式的藝術色彩。近期則展出蔡國強《二十世紀項目:有蘑菇雲的世紀》、李明維《魚雁計畫》等作品。
5.「安東尼‧葛姆雷:亞洲土地」
英國藝術家安東尼‧葛姆雷從 1989 年開始創作《土地》系列,曾先後在澳洲、北美、南美、英國及歐洲,邀請當地民眾親手捏製泥人。這次展出的作品《亞洲土地》是由象山村 (現為廣東市花東鎮)的 300 位居民所創作,5 天的時間之內製作了大約 20 萬個泥人,反映出中國幅員廣闊的特色。
6.「博物館之夢」
展區以 1960 年代的藝術家作品為主,著重於將日常生活隨手可見的物品,經過藝術家的巧手改造成藝術品。展區以馬塞爾‧杜尚、約翰.凱奇、小野洋子、白南準的 4 位藝術家為首,蒐集了 27 位不同國家的藝術家創作。近期展出哈桑‧謝里夫《棉繩七號》、李升澤《紙樹》等作品。
M+博物館資訊
*地點:香港九龍西九文化區博物館道38號
*開放時間:
1.週二至週日:上午 10 時至下午 6 時
2.星期五延長開放時間至晚上10點(最後入場時間為閉館前 30 分鐘)
3.除 12 月 25 日聖誕節、1 月 1 日新年、農曆年初一及二休館外,其他公眾假期照常開放。
*資料來源:M+、wiki
*圖片來源:Instagram@mplusmuse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