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學術型」還是「活動教學型」?這是不少家長為子女選擇小學時遇到的兩難選擇題。入讀傳統學術型學校有助小朋友打穩學習基礎,為升中做好準備。不過,曾有一位就讀學術型的學校小一學生,因無法適應繁重的功課、默書和測驗,失去自信心和學習的動力,於是家長帶他向心理學家求助,他們最終選擇轉校。到底傳統學術型學校是不是人人都適合入讀?我們聽聽教育心理學家廖坤怡(Queenie Liu)的專業分析和建議。
傳統學校著重學術性科目的成績,較常要求學生抄寫、背誦和做功課,特別是本地的主流小學。家長要了解小朋友的學習模式:如果小朋友喜歡看書、不怕抄寫,也喜歡術科和擅長分析,他們適合入讀傳統學校;如小朋友喜歡活動教學,傳統型的學校則未必合適。
個案中的小朋友最終選擇轉校,這是否一個明智的決定?Queenie認為,遇上類似的情況,家長應否為小朋友轉校,也是因人而異。「如果學校的教學模式與小朋友的學習需要互相吻合;家長認同學校的教育理念;小朋友也享受校園生活,這代表學校對小朋友來說是合適的。如果轉校之後,小朋友更能跟上學習步伐,在各方面發展都有進步,也是一個明智的決定。」
父母應了解小朋友的能力,要求小朋友凡事盡力而為,而不是要求他們經常做到100分。
父母多讚賞子女的努力、專注和用心,可以讓小朋友學會把焦點放在過程及自己的努力上,而不是只看重成敗。
父母就是子女的一面鏡。面對壓力時,父母懂得恰當地處理自己的情緒,可以為小朋友樹立良好榜樣,教會他們抗壓的方法。
父母可以教導子女不同的情緒詞彙,讓小朋友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當他們感到有壓力時,懂得向父母尋求協助。
父母應接納子女的不同情緒,讓他們知道情緒沒有分對和錯。當小朋友明白到父母會接納自己的好情緒和壞情緒,他們便更容易釋放壓力。
父母應多讓子女嘗試新事物和新挑戰。給予小朋友適度地冒險的機會,可以幫助他們學會面對壓力。
當小朋友遇上不會做的事情或題目,父母應放開手,給予小朋友充足的思考的空間和時間,這不但有助建立小朋友的解難能力,還有抗逆能力。
和培養抗逆力的第一點一樣,父母應調節對子女的期望。例如父母要求小朋友每份功課的字體都要端正秀麗、功課每條題目都要完全正確,小朋友難免會感到很大壓力。「如果小朋友做功課時有不明白的地方,家長需他們無論如何也一定要完成嗎?可否接納他們真的不懂,然後回校向老師提問呢?」Queenie建議。
另外,做功課的時間過長也是壓力的來源。父母可以把做功課的時間調節成15-20分鐘一節,每節之間安排休息時間。「這對小朋友的心情和專注力都有幫助。」
Queenie解釋,遊戲並不是浪費時間的活動,只是不一樣的學習方式,亦有助放鬆心情。小朋友讀書有時,但遊戲對於他們來說也是重要的事情。
如果父母只稱讚子女「醒目」或者「叻」,當小朋友不能完成任務時,他們會歸咎於自己「不夠醒目」、「不夠聰明」。因此父母應在過程當中,讚賞小朋友的付出、專注和盡力,並且在讚賞時加以具體的描述,例如「過去20分鐘你都能安坐,專心地做功課,你做得很好!」這樣做除了能夠讓小朋友知道哪些是良好行為之外,也能藉此提升良好行為出現的次數,從而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
如果小朋友的學業成績不理想,甚至不合格,這時候父母應接納這是正常的學習過程,對子女少一點責罵。明白到每人都會有失敗或者挫敗的時候,如小朋友已經盡力去做,父母不妨陪子女一起想辦法跨過困難。
睡眠和運動與情緒息息相關。即使是到樓下散步,對小朋友的情緒也有幫助。
小一面試備戰要識的中文科常用字500個 測試小朋友識幾多個字!
有 K1 小朋友已考到 Cambridge YLE 的 Movers 程度?馬上認識劍橋英語基礎考試!
立即到Champimom教育版,獲取更多升學實用資訊!
With exclusive updates and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