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種種原因,現在的小朋友從小便接觸不同電子產品,如智能電話、平板電腦和遊戲主機等。恰當地使用電子產品,可以令生活更方便、學習更有趣味,也能放鬆心情。但若然小朋友沒有自制能力,出現打機成癮或沉迷手機的情況,家長可以怎樣做呢?即看香港精神健康動力基金會主席兼精神科專科醫生傅子健醫生的意見。
「一刀切」禁止子女用電子產品的方法不可取,家長可以嘗試跟子女一同訂立做用電子產品的規則,平衡「學習」和「娛樂」的時間。
小朋友是需要娛樂的,但做事應有先後次序。家長和小朋友預先訂立每天工作目標,以娛樂作為完成作業及溫習後之自我獎賞,有助培養小朋友的自制能力和責任感。
傅子健醫生指,倘若年青人正處於「青春反叛期」,親子之間更容易因使用手機和電腦產生「爭執」。如果大家都情緒失控,家長又可以如何處理?以下有三個重要:
說出子女因使用手機和電腦而跟父母爭執的感受,如難過、委屈等等,不需要特別去說教或是分析問題,因為多數的子女其實只是想要一個傾聽的對象。
如果子女願意再進一步分享的話,下一步要做的是「肯定行為背後的正向意義」。意思是,或許子女的行為本身是不對的,但他會這麼做,有著潛在的正向意圖,需要父母循序漸進去發現並理解,讓子女明白自己可能是可以被理解的。他們就比較願意敞開心房說出自己的想法,也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提醒。
父母必須學會調整心態,接受子女即將成為一個獨立個體的事實,並允許子女擁有自己的隱私和秘密,將他們視為大人,適時地放手。
家長平日多些關心子女,還子女知道爸爸媽媽一直在支持他們,訂立改善目標時宜循序漸進,一步步完成,大家一起努力。
過份依賴打機或其他電子產品作娛樂,會令小朋友難以對閱讀、運動和社交等產生興趣,變成「宅男」、「宅女」。父母從小不要依賴電子奶咀,更要以身作則,引領子女從多方面獲得滿足感。
確有部分沉迷打機的小朋友是藉著虛擬世界去逃避現實生活中的焦慮。
家長日常要多留意子女的生活習慣和表現,如飲食、睡眠、社交,總會找到蛛絲馬跡。親子之間要培養互相傾吐心事的習慣,如每月或每周定時舉行家庭會議。
要子女先明白自身沉迷電子產品的情況,例如計算一周花在打機的時間,再訂下逐步減少的目標。
親子可以抽空一起做運動、拉筋、種盆栽、繪畫、欣賞音樂、烹飪、玩桌上遊戲、下棋和砌圖,甚至一起學一種新語言,對舒緩壓力和情緒問題都有幫助。
如家中斷網時,子女會茶飯不思、嚎哭,甚至自殘、傷害家人或財物,這些小朋友或年青人比較難控制情緒,有可能腦部某部份出現問題,需要向盡快專科醫生諮詢意見,考慮是否需要運用藥物。
對於有些專注力失調及活躍症的小朋友或年青人,他們比較難以集中,沉迷上網和打機的問題更是一個大挑戰,家長不應該擅自減少藥量。這些小朋友或年青人比較衝動,在不用上學或暑假時,特別容易因沉迷打機,跟家長發生爭執和情緒失控。因此這些小朋友或年青人使用藥物時,需要更加小心留意,必須諮詢醫生意見。
With exclusive updates and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