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鋪排小朋友升小學時,不少家長都留意心儀的小學有沒有設立「精英班」。是不是「精英班」的課堂內容會比較深奧、功課比較多?進不到精英班有哪些影響?家長可以怎樣因應子女特質來選校?日朗坊面試培訓課程總監Raymond Sir為大家分析「精英班」的不同迷思。
大多數家長認為「精英班」課堂教授的內容會比較深奧、教學步伐會比較快、班裏同學整體能力比較好、學校會安排較資深的老師任教精英班。
「精英班」是一個頗具爭議性的議題,牽涉教育價值觀和執行效率。「精英班」或分班制的目的,在於按照學生不同能力進行授課,令到教學更有效率。
除了叩門階段錄取的學生外,每間官立和津貼學校取錄的小一學生都是透過政府派位機制所分配的。派位制度並沒有考慮小朋友的能力,因此官津學校取錄的學生在能力上可以有很大差異,這對很多官津學校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當一個班別混合了能力很強的學生和能力稍遜的學生,一些資質比較聰穎的學生遇上較淺的教學內容時,容易失去學習興趣;至於一些能力稍遜色的學生遇上深奧的教學內容,也有可能因為跟不上學習進度,而失去學習興趣,甚至放棄學業。因此,在官立或津貼學校推行能力混合班或會影響教學效率;分班制則有助推行合適教學。
如果家長有「做功課」搜集資料,便會發現不是很多學校會開宗明義地說:「我們設有精英班」。 隨着政府在小學陸續推行小班教學,香港很多小學已經建立多元化的編班模式,或安排特別課外活動以發掘小朋友不同方面的潛能,並幫助能力稍遜的學生。有些學校還會剪裁傳統教材,以迎合學生不同的學習需要,逐漸打破了「精英班」和「普通班」二選一的限制。
到了小一之後,學校已經初步掌握學生之間能力的差距,因此不少學校到小二時,便開始按能力分班。成績優異或者可以跟上程度的學生會被派到所謂的 「普通班」。這些班別的教學步伐通常比較快,使用課文和額外教材,令整體教學步伐比正常快,也有部分學校會在這些「普通班」實行普教中。
能力比較遜色的學生會被安排到更多支援的一班。「輔導班」的人數通常較少、教學步伐通常比普通班慢一點、功課比較少,學校甚至會自製比較容易吸收的課文內容和教材來進行教學,以支援不同學習需要。
資優班在直資和私立學校比較常見,學校會把一些確定是資優的學生安排在同一班,運用資優課程教材來教授這班學生
學校還會透過不同特定的課後活動,例如奧林匹克數學、STEM(科學、科技、工程、數學)、語文等不同課外活動,藉以培訓具有潛質的小朋友。
家長在選擇學校時,應該按小朋友的學習能力,如是否資優、在某方面表現特別卓越或學習能力比較遜色,繼而深入了解不同學校在這些範疇有什麼支援和栽培。
立即到Champimom教育版,獲取更多升學實用資訊!
With exclusive updates and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