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肉含豐富蛋白質、脂肪、維他命及礦物質,且羊肉不僅肉質細緻,所含的鈣、鐵比牛肉、豬肉還要多,不論是大人小孩或是長者們都很適合食用。不過到市場買羊肉,可不是隨便挑塊肉,各種料理方式都適合,應根據肉質的軟嫩程度、油脂分布來選擇,以下介紹來羊肉各部位最適合的料理方式。
羊頸肉又稱為羊脖子,肉質結實、肥瘦兼具且帶有些細筋,常被用來製作成肉餡或丸子食用。
料理方式:紅燒、滷煮
羊肩肉由互相交叉的兩塊肉所組成,肉質纖細,口感滑嫩,常被用來製成紅燒或是印度咖哩中的食材。在西方國家中,也會將整塊羊肩肉低溫慢烤,接著再用叉子切成肉絲,軟硬適中且多汁。
料理方式:燉煮、燒烤
上腦位於脊椎兩側、肋條淺,脂肪交雜均勻,從外觀來看,因脂肪沉積於肉質中,有明顯的大理石花紋。上腦的肉質細軟、彈牙,為羊肉最細嫩的部分,常用於涮火鍋時加入的羊肉片。
料理方式:涮、炒、煎
(延伸閱讀:牛羊豬3種肉營養大公開!豬肉這項是牛肉的10倍)
肋排肉肥瘦互夾且無筋,肉質綿密且鬆軟,鮮嫩多汁,還有股奶香味,堪稱羊肉中的極品,富含蛋白質、胺基酸及維他命。
料理方式:炒、燒烤
羊胸肉外觀就像海帶一樣薄長,由於脂肪覆蓋,有肥有瘦還帶筋,且肉質厚嫩,煮熟後肥而不膩,常用來做成清蒸羊肉食用。
料理方式:蒸、燉湯
外脊肉位置在脊骨外面,因呈長條形如扁擔,又稱為「扁擔肉」。外脊肉肉質細膩且有一層帶筋的皮,纖維呈斜形,肉質鮮嫩多汁。
料理方式:燒烤
里脊肉緊靠脊骨後側,瘦肉較多且纖維細長形似竹筍,又被稱為「竹筍羊肉」。里脊肉因肉質細膩,且蛋白質含量高、脂肪量較低,因此也有「肉中驕子」的美稱。
料理方式:炒、炸、 煎
羊腩肉為貼著羊肚子兩邊排骨的肉,也就是一般人熟知羊五花部位的肉,肉質較肥且嫩實,不過脂肪、膽固醇含量較豬肉及牛肉少。
料理方式:燉煮、炒
羊後腿包括尾龍扒(大三叉)、針扒、燴扒(磨襠肉)、羊霖(元寶肉),這四處肉肥瘦各半,肌肉裏包著筋,肉質軟硬適中,如同豬里肌般十分有嚼勁,不管是拿來烤、煎、炸、燉,口感豐富且多層次。
料理方式:燒烤、煎、炸
羊膝下部的位置稱為羊腱,又分為後腿內腱肉、前腿腱子肉、後腿腱子肉,其肌肉組織為條紋狀,肉中夾筋且肉質有韌性,在料理時難以切斷,因此通常使用滷煮、紅燒或燉煮的調理方式。建議烹煮羊腱肉時可以帶皮一起滷煮,吃起來比牛腱更精實,且較沒有這麼多筋紋。
料理方式:紅燒、滷煮
With exclusive updates and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