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Montessori)指出,0至4歲的幼兒正處於「秩序敏感期」,他們需要一個有秩序的環境來幫助認識事物、探索環境。熟悉的環境一旦消失,就會令他們無所適從。由此可見,家長應正視子女對「秩序」的需求,創造環境為他們建立正確「秩序」,幫助孩子的認知及身心發展。
蒙特梭利認為「秩序感」是成長必需
「秩序感」對幼兒來說,就像一個指南針,可以指引他們在生活中穩步前進。若「秩序感」被打破,他們就會像迷路一樣,內心不安、言行無狀,讓家長摸不著頭緒。例如嬰兒錯過了原定的睡覺的時間,就會不停哭鬧;幼兒不允許媽媽擺錯他的玩具;穿鞋襪一定要先穿左腳等……
蒙特梭利認為,「秩序感」是孩子成長必需的元素。當得到滿足時,孩子會感到快樂。可惜,家長往往覺得這是無理取鬧,甚至加以批評,讓剛剛進入「秩序敏感期」的幼兒難以體會這種美好,部分人的個性或會因此變得混亂或退縮。
6個方法助建立「秩序感」
有心理學家建議,家長不妨在不影響他人的情況下,滿足孩子對「秩序」的需求,並加以引導,協助他們建立具規律的作息,養成有條理的生活習慣。
1. 不隨意轉換環境
因為對於嬰兒來說,頻繁變換生活環境,令他們難以產生穩定的「秩序」,衝擊其安全感,所以對於嬰兒期的孩子,家長宜安排穩定的照顧者。例如交由外婆或奶奶早上照顧,父母則負責晚上照顧。形成穩定的規律,有助孩子對照顧者建立良好的依附關係及安全感。
2. 建立有規律的作息
孩子何時睡覺、何時起床、何時進食等都依照日常習慣進行。因此,家長要利用這點,協助子女建立合理的作息「秩序」,讓孩子逐步適應生活規律,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3. 整潔有序的空間
自己的家、照顧者的家最容易讓孩子感受到安全與舒適。家長可以讓子女熟悉家中物品的擺放次序,每次使用後,家長示範如何歸位。尤其是孩子的物品,更要注意擺放有序,不隨便變換位置。「秩序敏感期」的孩子會較樂意維護這種格局,家長更可以引導他們收拾個人物品。
4. 正視物權的感敏
2至3歲的小朋友自我意識較強,對特定物品的所有權較敏感。家長要正視這種敏感,幫助子女認識及區分所有權,例如孩子的玩具、媽媽的包包和爸爸的外套等。家長不要混淆物品的所有權,例如媽媽穿爸爸的外套,或爸爸用媽媽的錢包等。避免孩子產生混亂,養成隨意拿別人東西的壞習慣。
5. 不可逆轉的概念
當孩子的「秩序」被破壞,他們會哭鬧不止,有時將事情「重來」一遍是很有效的解決方法,例如將火車放回原位等。但畢竟世事不可能全部重來,好像是飛走了的蝴蝶和結束了的表演。家長就要耐心地向子女解釋不能「重來」的原因,引導他們接受失望,接受事情的不可逆轉。
6. 增強思想靈活性
家長不妨多帶孩子外出,接觸大自然、不同人群、不同家庭、不同場合等,幫助他們認識和比較不同的「秩序」。當孩子意識到別人與自己的不同,又發現當中的趣味性,就能協助他們適應不同人事物。
孩子順利度過「秩序敏感期」,便會形成較好的「秩序感」,並且能體現到學習、遊戲和工作等不同方面。在求學階段,有秩序感的孩子能收拾好個人學習用品,不會漏掉老師的功課,亦能有條理地安排時間。進入社會後,他們也能分清工作主次,抓住重點,成就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