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疫情以來,香港學生的上課模式變化甚大,全網課、半面授、教學片等等已成為上課「新常態」。筆者發現,在日新月異的上課方式背後,唯一不變的是希望爭分奪秒地學習新知識的態度。 在政府公布今年「全新暑假」新安排後不用三天的時間,筆者的社交媒體已經充斥着各樣的網上興趣班廣告。有求必有供,證明家長們經歷過兩年的新常態後,並沒有因為提早來到的暑假而覺得放鬆,反而擔心孩子在家兩個月只會浪費時間,競爭力下降。
筆者訪問過身邊至少有50%家長,安排課外活動的主要原因是想幫到孩子找到未來的發展方向、有利升學。而當中差不多70%家長是以「大包圍」的策略去參加課外活動和興趣班,確保孩子可以「周身刀」。古代有琴棋書畫,現代亦有體藝語STEM(運動、藝術、外語、理工)。不少家長同學在申請海外升學時帶着大疊文件夾,裏面充斥着國務院的獎狀、證明書。
不過,筆者在遇到這類型家長同學時亦常感不好意思,因為在翻閱長達50至100頁的獎狀和證明後,只會抽取大約10多張的證明交到學校。原因並非文件太多提交困難,而是對於外國學校或名校來說,提交課外活動證明是為了說服學校申請人對學科有濃厚興趣及成就。
舉一例子,筆者某次在篩選獎狀後,家長緊張問道:「你確認有拿到空手道和小提琴的證明嗎?最近其實還拿到了蠟燭和沙畫證書,但疫情關係還未派發,之後我電郵給你!」筆者見到坐立不安的家長,不忍心告知她的女兒準備申請經濟學科,以上的資格就算提交到學校,都只會直接被跳過,就婉轉地反問家長是否有任何參加經濟或商業學會的經驗。
讀到這裡,筆者必須申報絕對不是反對參加多項課外活動。而是強烈建議家長要定好參加課外活動目的和策略,免得在消耗大量成本、為自己和孩子帶來壓力之後發現得物無所用,吃力不討好。
「大包圍」策略不一定負面,但記得它只是短期方案,在孩子年少精力旺盛的時候不妨讓他們多方面嘗試「體藝語STEM」,在數個月後,用篩選排除方法讓孩子集中參加最有興趣的活動範疇。到達這個層面後,更可以橫向發展,例如孩子對繪畫有興趣,不僅是不同的繪畫技巧,更可嘗試讓孩子做繪畫教學、設計以繪畫為中心的遊戲等等,以繪畫作引導,同時發展技巧以外的人際關係、領導才能、統籌經驗。
名牌大學甚少偏向某一類技能,但同學必須能說服學校,自己如何從課外活動得到啟發從而發展並有多方面成長。
參加課外活動無疑能提升競爭力,為日後升學甚至工作打開大門,建議家長與孩子一同安排課外活動,並根據以上策略作出調整,將參加課外活動的成本、時間效能最大化。
With exclusive updates and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