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年假完結,爸媽開始重拾生活節奏,專心上班;小朋友就可能放多幾天假期,下星期才正式復課。新年前因為流感高峰期關係,本地幼稚園及小學學生都提早放假,更多假期造就他們能放鬆心情,盡情玩樂!然而,爸媽們有否發現小朋友玩電子遊戲太放任?可能患上「電玩失調症」?
電玩失調症成國際精神健康疾病
「打機」即電玩遊戲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大的娛樂,無論男女/老幼,好多時都見到人們機不離手。然而不懂控制自己,投入太多時間、精神玩電玩,好可能是患上精神疾病,不容忽視。去年底,世界衛生組織預計在 2018 年發表最新第11版國際疾病分類編碼(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草案,並將「電玩失調症」(Gaming disorder)納入危害精神健康的疾病之一,首次有國際組織正視及將沉迷電玩列為法定健康問題。
自我檢測「電玩失調症」
根據世衛第 11 版國際疾病分類編碼(ICD-11)草案,組織界定「電玩失調症」的特徵,包括持續或反覆投入電玩,包括線上或離線遊戲。 「電玩失調症」的特徵:
.對玩電玩不能自控,例如控制不到次數、頻度、持續時間、完結時間及打機環境。
.電玩是日常生活中最優先位置,甚至比其他興趣、日常活動更重要。
.即使電玩令生活做成負面影響,仍然沉迷電玩。 若家長們發覺子女經常連續打機 12 小時,以及出現上述症狀,便可能患上電玩失調,但需持續觀察逾12個月或以上才能確診。 小心兒童情緒及成癮問題 如家長見子女沉迷電玩怕他們成癮,立即進行一刀切完全隔絕電玩,好可能引起子女反感及加劇兩代相處障礙。
家長應如何理解及處理子女沉迷電玩問題,可試從情緒方面著手。
1. 可試與子女耐心傾談,問他們幾個問題,例如「你覺得自己應減少玩電子遊戲嗎?」,「你被爸媽批評打機時會唔開心嗎?」,「你曾否對打機感到罪惡感和心情變差?」,「起床後第一件想起的事就是電玩嗎?」等,令子女反思自己是否有成癮問題,同時令父母更了解子女精神及情緒狀況,如覺情況嚴重應立即求醫。
2. 成癮與大腦內的多巴胺分泌有關,而電玩令人感到刺激,繼而釋放出多巴胺令人興奮及開心,這就是令人上癮的其中一種物質。打機對大腦的影響甚廣,父母要留心子女是可否本身有情緒或心理問題,如學習、家庭、朋輩、人際關係帶來的困擾,令孩子們患有情緒問題而不自知,從而利用電玩去尋求刺激及逃避問題,父母要正視的是問題根源,而非電玩引致精神疾病,電玩只是一個逃避的途徑。
3.「電玩失調」很多時與自閉症、過度活躍症等精神疾病混淆,同樣令孩子出現溝通不良、自我封閉、情緒失控、行為失控、專注力弱的表現,故此父母不懂得分辦其中病理,最好是向精神科醫生求助。
不過,各位爸媽關心子女之外,亦應避免成為緊張大師,有專家亦指某些電玩遊戲可令子女加強與團友合作,促進友誼及合作精神,只要不成癮及玩得太過份,電玩都是好玩有益的遊戲。
With exclusive updates and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