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長輩一看到家裏小朋友用左手,就會迫他們改用右手。現在,愈來愈多父母接受子女是左撇子,不再強迫他們改變慣用手。這除了是親子教養觀念的提升,也是對於孩子獨特性的一種尊重。家長如何分辨孩子的慣用手?慣用手何時會發展定型?硬性改變慣用手,對孩子的發展有甚麼壞處?
觀察慣用手的形成
其實,左撇子約佔全球總人口的10%,當中男性略高於女性;而70%以上人口屬右撇子;其餘的則屬可左可右的混合型,但當中左右手皆靈活的只有約0.3%而已。
嬰兒剛出生時,左、右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沒有交集。
直到4至6個月大,嬰兒可用雙手在身體中線位置抓住玩具,左右兩側才開始有交集。如再長大一點,他們可以一隻手跨過身體中線,拿另一側的物品,這代表嬰兒的大腦在發展,身體左右產生聯繫。到了1歲半左右,幼兒已偏好使用某一隻手。到了2歲,慣用手的雛形便會出現,此時,幼兒不時會兩手同時操作,但已看得出是一手為主,一手為輔,例如一手扶碗吃飯,一手拿匙羹舀飯。
小方法測試慣用手
家長在孩子2歲時,想測試其慣用手,可以嘗試職業治療師的小方法——讓小朋友坐著,在他肚臍前方的桌上放一個玩具或餅乾,看他會用哪隻手去拿取;試三次左右。若幼兒每次都用同一隻手,便可確定他已出現慣用手。
若孩子2歲多也未出現慣用手,家長不必太著急。因為從發展角度看,2歲幼兒的大腦開始分配身體各個區域的「任務」,但發展因人而異,要到6歲後慣用手才會定型。換言之,孩子2歲後,家長要多觀察其用手習慣,協助他們確定慣用手。不過,若孩子寫字時用右手,但剪紙卻使用左手拿剪刀,這有可能是先天的。因為其大腦發展沒有偏向某一側,左右半腦可能各自為主,導致幼兒左右手皆可用。
強迫改變慣用手的影響
我們腦部分配身體各部位的「分工」與慣用手的建立,原則上應順其自然。因為硬性改變慣用手,會造成大腦各個區域的分工不平衡,令孩子感到混亂。試想像,原本用左手能順暢地完成很多事,突然被長輩強迫改用右手,小朋友除了感到委屈不安外,操作起來亦很不靈活。
而在更改慣用手的過程中,一開始右手做得肯定比左手差,令幼兒所有擅長的事都「搞砸」了,對其自信心及情緒有一定打擊。有部分研究指出,小朋友被迫更改慣用手,可能會出現畏懼、退縮的情況,部分人會出現左右混淆、寫顛倒字以及排斥紙筆活動等行為。
付出耐性與愛心
若子女是左撇子,可能在生活中有諸多不便,因為生活中不少用具,多數是針對右撇子而設計的,如剪刀、開把位置等,左撇子幼兒用起來會很不順手。或者吃飯時,因為自己拿筷子的手與旁人相反,很容易撞掉自己或別人的筷子……
因此家長應付出更大的耐性與愛心,不要將孩子的表現歸咎於他用左手,避免造成孩子貶低自我價值,或者覺得自己與別人不同而造成自信低落。家長不妨多陪伴、協助孩子進行練習,例如執筷、書寫等,或者為子女購置左撇子專用的用具,一來可減少生活中不便,二來亦能夠促進孩子各方面發展。
With exclusive updates and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