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到家長朋友抱怨:「囡囡除了媽媽,不讓別人抱。」「囝囝太懶,能躺就不坐,能坐就不站。」「孩子總是搖頭晃腦,阻止不了。」可能你會覺得這些小朋友只不過是頑皮而己,但有沒有想過他們可能在「感覺統合」上出了問題?今回就去了解這個特別名詞,以及它對小朋友成長的影響。
大腦整合外界刺激
「感覺統合」(Sensory Integration,下稱「感統」)由美國加州職業治療師Dr. A. Jean Ayres提出——他認為人類身體接收到各種感覺刺激(包括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前庭覺」(Vestibular Sense)和「本體覺」(Proprioceptive Sense)),神經系統將刺激傳送至腦部,作出整合及分析,留下有用的訊息,排除不必要的訊息,繼而發出指令,人就能對感覺刺激作出適當的反應。若因某些原因導致「感統」發展欠佳,人的大腦會較易出現錯誤解讀或遺漏處理某此感覺訊息,會表現出過於敏感或遲鈍的行為。
「感統」問題不是病
「感統」整合欠佳不是一種病,每個人在成長期或多或少都會出現相關問題。例如很多人小時候乘車都會暈車,那是「前庭覺」未發展完善的「感統」問題。有些家長特意讓子女多坐車,慢慢適應,孩子長大就不暈車了;但有些人則直至長大成人後也總是暈車。除了「前庭覺」外,人的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及「本體覺」的「感統」問題,均會出現程度不同的失調。人們可以透過各種訓練去調適,而從小進行相關訓練,有助減少「感統」失調對小朋友成長的影響。
生活實例
在幼稚園課室中,有老師及同學的影像、有色彩繽紛的裝飾、有窗外的陽光、有其他人走過的腳步聲……幼兒要排除其他訊息,只留下上課及老師的訊息,他們才會專心。否則,其大腦錯誤整合感覺刺激訊息,小朋友不但無法專心,更可能會混淆知識的運用,甚至會做出擾亂教學秩序的行為。
外界刺激促進成長
其實嬰兒一出生,各種感官已開始發展。例如嬰兒在媽媽懷中吸食母乳,媽媽的擁抱讓他有觸覺刺激;吮吸到母乳,得到嘴唇上的刺激;眼睛看到媽媽,產生親情,知道媽媽愛他,這是「感統」發展的第一步。隨年齡增長,幼兒接受外界的刺激愈來愈多,藉由各種感覺輸入,認識與學習身體的動作控制。幼兒透過觸摸事物,去看去感受各種大小、形狀、輕重等,並在腦中建立印象;而與家人溝通,亦會不斷刺激其視覺、聽覺發展等。當幼兒學到曾接觸事物的名稱時,會將之與腦中的印象作聯繫,促進認知。
玩樂擔當重要角色
此外,生活中的玩樂亦對「感統」發展擔當重要角色。例如從嬰兒的爬行、學步、小跑,到長大後能踏單車、盪鞦韆、跳繩等,均有助促進「前庭覺」發展。因為人整個身體的觸覺、平衡、關節活動訊息要在「前庭」過濾,讓大腦選擇重要訊息作回應,而「前庭覺」得到平衡,人才能正確辨識身體的空間位置。而透過參與球類、攀爬、體操、武術等運動,可鍛煉小朋友的大肌肉及體能,亦能刺激「本體覺」的發展。因為「本體覺」與肌肉關節相關,會影響到身體的協調能力,讓幼兒從玩樂中得到鍛煉,其身體發展才會更好。
後記
所以,家長別怕孩子弄髒、摔倒、碰撞,應放手讓他們去玩、去探索。只有讓孩子更多地使用身體的各種感覺及肌肉,其大腦接收足夠的刺激,他們的「感統」發展才會走向正軌,因為有效的玩樂亦能促進學習能力的提升啊!
With exclusive updates and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