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別人家的小孩在遊樂場甚麼都敢玩,自己的寶貝卻縮在一旁說「害怕」,家長感到無計可施……晚上,孩子怕黑,不敢關燈睡覺,甚至晚上不敢獨自上廁所,纏着要家長陪同,爸媽亦無可奈何……為何孩子這麼膽小?女生的膽量小感覺還好,男生這樣怯懦的話,將來如何成為男子漢?
孩子膽小的表現
其實,「膽小」是兒童時期普遍存在的問題,當中除了有部分遺傳因素外,主要是由後天教養導致。有兒科醫生表示,6至9個月的孩子開始認人,對陌生人的突然接近產生恐懼。1歲左右的幼兒對於音量較大的聲音、突如其來的動作會感到害怕。1至2歲的孩子會因為依附關係建立欠佳,產生分離焦慮。3至6歲的兒童的想像力變得豐富,會將他看到的東西想像成虛擬的人或事物,例如鬼怪等,因而產生恐懼的感覺。6歲以上兒童的害怕情緒,則從想像轉變至實質層面,例如害怕蛇、蜘蛛;怕跌進水中或怕被拒絕等。
膽小的成因
1.生活圈子過小
有些孩子的生活圈子範圍太小,只在「自己家——照顧者的家(祖父母/外公婆家)」兩個點來回,較少出去玩,也很少接觸外人;導致小朋友依賴性較強,不能獨立地適應環境。小孩子一見到陌生人就想躲起來,陌生人一抱他就哭,即使上幼兒園,也較難適應新環境。
2.大人恐嚇孩子
部分幼兒小時候很頑皮,不聽大人的話,大人就會有意無意用孩子害怕的東西來嚇他。例如「你再哭/再不睡覺,我把你扔到垃圾站,讓鬼怪吃了你。」小朋友信以為真,馬上變乖,令家長繼續用這些手段恐嚇孩子,漸漸使孩子失去安全感,變得膽小怯懦。
3.生活限制過多
家長過度保護子女,去公園玩時,不讓孩子去爬高,怕他摔下來;不讓孩子去玩水,怕會掉到水裏;不讓孩子玩泥沙,怕不衞生會生病等。限制過多,助長了孩子退縮、不敢嘗試的表現。
4.過於依賴父母
父母為子女包辦所有自理項目,令孩子沒有機會去嘗試新事物。因為他們不懂如何操作,因此,做任何事情都要先問一下爸媽「能不能做」,得到家長認可後,他/她才敢去做。一旦失敗了,他們便失去信心,以後都會逃避做這件事。
5.受家長的影響
家長的情緒和態度對孩子有很大的影響,如果家長本身特別膽小、敏感,常常杞人憂天、小題大作,也會影響孩子。這類家長對孩子的安全教育會特別嚴格,令孩子養成被動、退縮、過慮的個性。
6.感覺統合失調
部分小朋友怕洗頭、怕刷牙、怕剪頭髮等,又或者很怕穿某種衣服,可能是與其感覺統合失調有關。像有「感覺防禦」的孩子對觸覺十分敏感,很細小的外部刺激都會令他們感到不適,導致他們害怕,甚至激烈地反抗。
7.循序漸進作改善
發現家有「膽小寶」,家長不能強迫孩子做會害怕的事去練膽量,要調整教養策略,切勿嘲笑、忽略子女害怕的情緒,像「你好膽小」、「怎麼連這個都怕」這類的話,不能輕易出口,以免令孩子認為失去父母的支持而加深恐懼。另外,家長宜擴大孩子的社交圈,引導他觀看別的小朋友遊戲,當他被別人的歡樂情緒感染,家長就可以鼓勵子女積極參與;並以此作基礎,鼓勵子女勇於嘗試,享受探索的樂趣,改善膽小的情況。
With exclusive updates and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