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準媽媽都想生一個聰明可愛的小寶寶,在懷孕期間不遺餘力地進行胎教——聽大量古典音樂、購買很多胎教教材等,無非是為了讓寶寶打穩成長根基。胎兒的聽覺發展比較早,大概在20周後,其聽覺系統逐漸成熟,能聽到媽媽的聲音、外界的聲響與音頻。因此媽媽適當地聽音樂,以自己的好心情來影響胎兒,並為他提供聽覺刺激,對其成長有幫助。
胎動是胎教指標
胎教可說是「媽媽的思想、言行、心情」加「胎兒生活的條件」結合。媽媽在懷孕期間,攝取足夠營養,保持適當運動,令情緒平穩、心情舒暢,能為胎兒提供一個穩定、舒適的生長環境,這已是一種有效的胎教。而懷孕至20周左右(約4個多月),胎兒的耳朵、大腦不斷發育,令他開始聽到媽媽的心跳聲,與血流通過臍帶的搏動,而媽媽亦能感受明顯的胎動。此時媽媽與胎兒互動,例如輕聲與他講話、輕撫肚皮、聆聽音樂等,胎兒都會有或多或少的回應。此時,媽媽可考慮開始為胎兒進行音樂胎教。播放輕柔的音樂,甚至準父母唱歌給胎兒聽,都對胎兒的感官發展有正面作用。
低頻音樂是首選
市面上的胎教音樂多數是古典音樂。何解?有兒科醫生表示,古典音樂的音頻較低,胎兒對低頻的聲音感受度較高。而某些古典音樂,像莫札特《21號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No. 21 in C Major)、巴哈的《G弦之歌》(Air on the G string)、舒伯特的《鱒魚》(The Trout Quintet)等,樂曲頻率與胎兒心跳頻率相近,約1分鐘為120至160下,所以當胎兒聽到這類音樂,或會覺得有人陪著他,情緒也會較穩定。當嬰兒出生之後,他們再次聽到這些音樂時,情緒或會較快獲得安撫,準父母可特別考慮這類古典音樂。
家長們要留意一點,媽媽對音樂的喜好亦很重要,若她不喜歡聽古典音樂,強迫自己去聽,心情欠佳則難以向胎兒傳遞愉快、舒暢的感受,失去胎教意義。
四大要點促進胎教
1. 保持情緒平穩
不少孕媽媽在產前仍要工作,承受不少壓力,因此在進行音樂胎教前,宜先進行15分鐘或以上的放鬆活動。如適量的散步、閉目養神 / 冥想、輕撫肚皮並與胎兒說說話等,為胎兒營造一個聽音樂的舒適環境。
2. 環境宜安靜
20周或以上的胎兒,對於聲音的感受較強烈,媽媽應避免處於嘈雜環境下聽音樂,聲浪亦不宜太大,避免影響胎兒情緒。若使用一般音樂播放器,建議距離媽媽1米左右,不要直接靠近肚子;若使用胎教傳聲器,則可放在肚皮上。
3. 每日聽1至2次
專家建議,音樂胎教宜每日進行1至2次、每次10至15分鐘左右。媽媽可盡量挑選頻率較低的古典音樂,以「節奏反覆」與「柔和」為主,反覆的聲音能夠提供胎兒正向刺激。
4. 胎動時聽較有效
媽媽宜掌握胎動的時間,因為胎動頻密時,胎兒多數是清醒的,活力比較強,此時進行胎教亦較有效,所以媽媽應在此時收聽古典音樂。如果胎兒在休息,媽媽則可聽自己喜愛的音樂,保持身心愉快。
後記
胎教的意義在於為胎兒創造更舒適、愉悅的成長環境,加強父母對他們的關愛,以及用外界刺激啟發其部分感官發展;並不能讓小寶貝一出生就懂得父母的說話,或者擁有某種能力或興趣。懷孕期真正重要的胎教,就是媽媽「保持心身愉快」,只有媽媽健康快樂,才會生出健康快樂的孩子。
With exclusive updates and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