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身處於一個有「形」世界。你看——地球先生是一個球體;家裏有長方形(門窗)、正方形(盒子)、水杯(圓柱體)等;爸爸車子的車輪是圓圓的,就連媽媽漂亮的耳環也有可愛的形狀。而千奇百怪的形狀,對於1歲至4歲的幼兒來說,是最好的學習教具;事關它能促進幼兒視覺,尤其是形狀辨識方面的發展,對幼兒日後閱讀及認字有很大幫助。
嬰兒對圖形的感知
家長想協助孩子學會辨識形狀,提升認知能力,首先要了解嬰幼兒的視力發展。原來,嬰兒出生後,眼前20厘米以外事物都是一片模糊,即使是抱著他的媽媽,也只有一個模糊的影像而已。但這不代表他們對形狀沒有感知!美國心理學家R.L.Fantz在1960年代起,對嬰兒的「形狀知覺」(Form Perception)與「視覺偏好」(Visual Preferences)作出深入研究,發現出生8周的嬰兒就對「靶心圖」和「線條圖」的注視時間較長。
R.L.Fantz亦發現,嬰兒對物體的形狀(Patten)感興趣,尤其是正常的人臉形和同心圓形,但他們較注意物體的邊緣。而Fantz更發現即使出生只有10小時的嬰兒,亦會對正常的人臉形有較多關注。
循序漸進地教育
如此說來,新生嬰兒即使是大近視,仍會注視某些形狀。但家長不宜操之過急,馬上就對孩子進行形狀教育,因為嬰兒最需要的是長時間睡眠。所以,家長不妨閒時多抱抱孩子,讓他們近距離看看父母的臉,或者在新生兒的小床上,吊掛靶心圖或線條圖的懸吊玩具,協助其視覺發展。
到小朋友長到1歲多,其視力相當於450度近視,但部分幼兒已能作基本的形狀配對,例如將圓形、方形、三角形的積木,塞進有相應小孔的玩具盒中。家長不妨多陪孩子玩這種遊戲,一次教一種形狀名稱,讓他從不斷嘗試中熟悉操作;之後,再教另一種形狀。隨後,家長要讓子女在生活中接觸相關形狀,例如積木、蘋果、玩具車輪子等實物,豐富其感官經驗,他們才能真正掌握形狀意義。
四歲進入敏感期
2-3歲左右的孩子,視力大約可達 0.6左右,相當於150度近視。大部分幼兒已懂得辨別簡單的形狀,同時喜歡從探索中發現有趣東西。家長不妨利用其特性,為他們選擇一些會發聲、可按壓、撥轉、能放進、倒出、能填形作形狀配對等玩具,吸引他們去探索、學習,既可刺激視覺發展,提升認知能力,又能操練手部小肌肉,一舉數得。而幼兒在4歲左右,視力發育達到正常視力範圍(1.0左右),而他們的「形狀知覺」發展迅速,能辨別一般圓形、方形、三角形等,並說出名稱。
部分幼兒更能把兩個三角形拼成一個大三角形,把兩個半圓拼成一個圓形。有專家認為,這個年齡階段,是幼兒「形狀知覺」的敏感期;而文字也是一種有規則的圖形,因此家長可把握此關鍵期,讓孩子多學習生字,嘗試在親子共讀小故事中,融入一些字詞的教育,相信配合故事、圖案及文字,能有助開啟孩子對學習的興趣,享受箇中樂趣。
With exclusive updates and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