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家長也會希望跟孩子聊聊心事,但往往發現問不出個所以然來。事實上,若要大人來談情緒,也未必可以清晰地表達,何況是幼兒?家長不妨嘗試透過非語言的溝通媒介—— 以畫來傳情,不但可以更了解自己的小朋友,更可作為一個上佳的親子活動。
畫作是無聲的語言
我們人人也有創作天份,大家也有經歷隨意塗鴉的時間,大約2歲半的幼兒已經可以畫圓,3歲多已經可以畫一些公仔,而畫一向被號稱為「無聲的語言」,比起還未能充分掌握的字彙,畫作更能表達幼兒的情緒,簡單如一大幅畫紙,小朋友偏偏將畫作縮在一角,又或選擇陰沉的顏色,不斷打大交叉,以強烈線條塗滿畫面,下大雨,這些都意味著小朋友可能面對一些壓力或負面情緒。
放手更盡情
我們可以選擇每星期以一個特定的時間,為小朋友提供一些簡單的顏色筆及畫紙,讓他們盡情創作,過程中切忌批判,不要怕小朋友弄斷顏色筆,更勿以大人的眼光看童畫,例如說:「烏龜不會飛上天」、「不要畫出界」等等,否則只會讓小朋友可以盡情以畫作發洩的時間白白浪費了,更糟是弄巧成拙,令他們反而變得害怕、保守,為父母而畫而非舒緩情緒。
關愛下成長
當孩子有了安全的空間,在不會被評論的地方自由作畫,定期地抒發情緒,家長也可嘗試讓小朋友聊一聊他的畫作,雖然他們未必能好好說明情緒,但父母的關愛,耐心地聆聽其創作,也能讓小朋友感到被愛和無條件的接納,若小朋友表達畫作的哀傷,也可以請小朋友畫一畫心目中滿意的結局或創作一下改善的方法,藉以培育他們的解難能力,如此被愛的小朋友行為偏差的機會較少,而且更為自信。
With exclusive updates and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