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是甚麼?是對他人言行的包容、接納,能站在他人的立場作考慮,體諒他人的感受,將心比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家中的小寶貝,一看到喜歡的東西,便不管不顧地從別人手上搶去玩;一不高興就罵祖父母或家傭……家長教也教過,解釋也解釋過,但孩子依然故我,實在令人頭痛。
其實,尊重的概念頗抽象,家長若只是說教,孩子未必會懂。不如平時採取以下五個實踐教育,從小向孩子灌輸正確的價值觀。
1. 要有基本禮貌
除了要對家中長輩、老師、父母、兄弟姐妹等要有禮貌之外,家長同樣的要教導子女禮貌對待他人,尤其是為我們日常生活提供服務的人,例如工人姐姐、看更伯伯、清潔姨姨等。平常多與子女分享不同服務行業的辛勞,讓他們除了口頭禮貌以外,懂得體諒別人,懂得發自內心的去尊重他人。
2. 灌輸平等概念
有時看到幼稚園或小學學童在呼喝家傭,人人為之側目。而學童這種自以為有優越感,而看不起家傭的情況,很容易會延伸到校園及日常生活;進而看不起家境、成績不如自己的同學,或看不起外表不夠光鮮體面的人士。家長應留意子女的言行,及時向他們灌輸人與人之間平等的概念,以免子女養成自以為是的心態。
3. 培養同理心
家長要抓緊每個機會教導子女。例如在公園見到小朋友被搶玩具而難過,家長可教子女去觀察並描述感覺,像「小朋友的玩具被搶走,一定很難過。」若孩子欺負別人,家長阻止他之餘還要反問,若別人也這樣對他,他會如何。透過實例作誘導,能讓孩子明白他的行為令別人痛苦,他才會產生內疚感,喚醒同理心。
4. 父母以身作則
若父母嘴巴叫孩子尊重工人姐姐,但自己卻時常呼喝、責罵家傭,那麼小朋友會對你的雙重標準感到迷惘。因此,父母應以身作則,注意言行,不應該在子女面前批評別人,特別是老師、長輩、家傭等,因為幼兒會記在心中,以為那些人可以隨意批評,變得不尊重他們。
5. 尊重孩子意願
父母要反思自己對待子女的態度,平時是否不尊重他們?因為幼兒最愛模仿的對象莫過於家長,他們的言行有時就是反映家長態度的鏡子。因此,家長想讓孩子學會尊重,應該讓他們嘗到受尊重的滋味。例如小朋友會透過體驗來學到新知識,家長可在子女不傷害自己、他人及環境的情況下,容許他們主自決擇做或不做某些活動。家長減少對子女的干涉,放手讓孩子從獨立處事及解決難題中獲得經驗及鍛煉;讓子女品嘗到受尊重的快樂,他日後亦會懂得尊重他人,繼而亦能成為一位受人尊重的人。
With exclusive updates and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