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時常教導孩子要尊重人,孩子卻不時取笑或嘲諷其他小朋友,惹人反感。家長除了感到尷尬,還擔心子女的人際關係出現問題。究竟孩子為甚麼愛取笑別人?難道真的是孩子個性有問題嗎?
渴望得到注意
小朋友有意或無意地取笑、捉弄別人,絕大多數是希望獲取他人正面或負面的關注。當家長發現子女出現這種行為,更報以強烈回應時,不僅無法讓孩子明白自己的錯誤,反而增強他們再度刺激別人的動機。有心理學家指出,介乎7至10歲的兒童較常出現取笑、捉弄同儕等行為,隨着「同理心」的發展,這類行為會逐漸減少。
試探好玩的界線
7至10歲的兒童語言及認知能力較強,能了解許多語言的趣味性或雙關意涵,他們自覺有趣並嘗試運用,想讓對方覺得有趣。小朋友會嘗試挑戰「好玩」、「好笑」的界線,但他們卻無法拿捏笑話和取笑的分別。結果,自己笑得開心,卻忽視了對方感受。
受到家長影響
家長的言傳身教很重要。如果父母不時取笑孩子的外表或行為表現,或者父母經常議論其他小孩的種種缺點,孩子就會聽在耳中,記在心裏。遇到那個小孩時,就會嘲笑他的缺點。
解除個人危機
有時,小朋友強調他人的缺點——「惡人先告狀」,是想轉移大人的視線,令自己的錯誤或者尷尬可以被忽視,避免自己成為責備的對象。此時,小朋友並非有意傷害他人,只是想替自己解除危機。
受到過度稱讚
孩子經常得到大人的誇獎,會認為自己是最好的,別人比不上自己。當他們發現,自己在某方面真的比其他小孩優勝,他們就會有意無意地嘲笑別人。
協助孩子改掉壞習慣
1.父母以身作則
家長不能忽視耳濡目染的影響力,在家中應以身作則,要尊重配偶和孩子,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當看到電視節目或孩子出現嘲笑他人的行為,就要向子女解釋這行為對別人造成的傷害及困擾,教導他們為個人惡意行為道歉。
2.不作負面增強
當家長發現子女以負面行為「爭取」關注時,要避免以斥責、打罵等強烈行為作回應,因為這在心理學上稱為「負面增強」,不但無法讓子女明白其不當行為,反而正中下懷,刺激他們不斷做壞事。父母應目無表情地忽視孩子的行為,待他們感到無趣後再作教育。
3.教導尊重與同理心
家長可透過故事及日常觀察,來促進子女的情緒察覺能力。因為小朋友大多關注自己的情緒,欲不管別人怎樣,才會任意嘲笑別人。家長要教導孩子學習如何察覺別人的表情和動作,從而了解別人的心情。同時,灌輸尊重及同理心的概念,讓他們學會推己及人。
4.適度的稱讚
老人家常說小朋友會被「讚壞」,家長應避免過度誇大孩子的優點。閒時,父母也可以帶小朋友多做義工,讓他們有機會幫助有需要的人,培養他們從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逐漸擺脫「自我中心」意識。
With exclusive updates and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