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很多嬰兒喜歡照鏡子,他們會感到好奇,嘗試撫摸鏡中人,甚至咿咿呀呀地和鏡中的自己「談話」。心理學家指出,嬰兒能意識鏡中自己影像的月齡,最早在9個月左右。而利用鏡像協助嬰兒培養自我意識,對其成長有重要作用。現在,就來探討如何利用鏡子遊戲,提升嬰兒的自我意識。
1歲半認識自己
有心理學家認為,嬰兒出生後,首先發展出來的是他對身體的感覺,例如他們用手觸摸自己的臉。逐漸長大後,他們會在通過吸手指或腳趾等動作,發現自己的手指、腳趾,甚至發現自己的舌頭(會用手捉來玩)!嬰兒隨着成長,開始發展出對「我」的概念,建構起自我認知。
發展心理學家Michael Lewis和團隊在1970年代末進行了一個稱為「紅粉測試」(Rouge Test)的實驗。他在一群6至24個月大嬰兒的鼻子上抹上一點紅粉,觀察他們是否會盯着鏡子,並觸摸自己的鼻子,甚至用手擦掉紅粉。結果發現,有約兩成的15個月大的嬰兒能做到要求,而不足15個月大的嬰兒,大多數不能完成整套動作要求。24個月大的健康嬰兒則全數順利完成測試。換句話說,1歲半左右的孩子,開始知道自己長甚麼模樣。
「照鏡」的作用
鏡像對嬰兒的「自我成長」有重要作用,他們面對鏡子中的自己,是一種接納自己的重要行為。同時,「照鏡」的過程亦能促進嬰幼兒不同認知及能力的發展,家長不妨與9個月以上的孩子多玩鏡子遊戲。
遊戲1:欣賞自己的身體
家長可以和子女一齊照鏡子,讓他們看鏡中的父母和自己。親子之間亦可以扮鬼扮馬,例如用戴些顏色鮮艷的飾物、帽子等,或在鼻子、耳朵上貼貼紙等。孩子覺得有趣,自然喜歡鏡中的自己,也樂於接受新知識。
遊戲2:認識不同表情
家長和孩子一齊對鏡玩變臉遊戲,做出喜、怒、哀、樂不同的表情,又或者擠眉弄眼、扮扮鬼臉等;逗孩子開心之餘,又能讓他們見識到自己有不同的表情。
遊戲3:發現各人的差異
家庭成員們可以和孩子在鏡子前玩指認遊戲,訓練孩子用眼睛去看,去辨認不同的親人。當孩子長到1歲左右,家長亦可以在和孩子照鏡時,說出孩子、家長自己各部位的差異,例如比較家長與孩子眼睛的大小、手的大小、頭髮的長短、衣服的不同顏色、性別特徵等。
遊戲4:了解自己的表現
家長可以靈活運用鏡子,讓子女了解自己的表現。例如在他們學習拿匙羹吃飯時,讓他們看看鏡中的自己。幼兒會對自己一手端着碗,一手拿匙羹吃飯感好奇;此時家長可以稱讚及鼓勵他們。至於日常生活的行為,如抹嘴、擦鼻涕、洗臉、梳頭等,家長亦可用手機拍下讓孩子看,描述他們的表現,並鼓勵他們繼續做好。
遊戲5:對鏡玩問答
讓孩子觀察鏡中的自己,並回答問題——這要視乎孩子的語言能力而定。例如家長指着他的鼻子問:「這是誰的小鼻子?」指着他的鞋子問:「這是誰的鞋子?」。親子在鏡前玩一問一答的遊戲,比灌輸書本知識有趣得多,同時亦有助促進孩子對自我的認知,並提升其觀察力及語言能力。
With exclusive updates and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