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自己的問題找藉口,不是成年人的專利,小朋友也會這樣做。成績不好,怪老師出題太難;比賽失利,怪天氣太熱或太冷;沒有完成課堂習作,怪同學妨礙……孩子從小就逃避責任,沒有擔當,試問家長怎會不擔心他們日後發展?因此,教育學家給予以下建議,希望家長能有效引導子女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人為何會諸多藉口?
小朋友和成年人找藉口的原因大同小異,而他們的出發點更為直接。
1. 不想被責罵
就算做錯了事,只要讓父母相信自己理由,就會得到原諒,不會被責罵,甚至能獲得安撫。
2. 不承擔後果
小孩從經驗中得出總結:做錯事,會被大人罵,被要求道歉,甚至會受到處罰,他們全都不願意承擔;所以,要找藉口把責任推掉,避免受罰。
3. 不要被否定
部分小朋友經常受到成年人的稱讚,不喜歡被否定。但做錯了事,就會被責備,行為被否定,令自己在大人眼中的良好形象受損;因此,孩子會想盡辦法維持自己的形象。
4. 試探父母底線
若做錯了事,自己能「說服」父母相信不是他的錯,證明這個法子在這件事情上行得通!既然有例可循,日後再這樣做,父母也不會覺得他做錯了。
5. 太多為甚麼
有美國行為學家認為,小朋友愛找藉口,源於父母問他「為甚麽這樣做」。當孩子答不出來,父母會幫他們找理由,例如「因為你覺得很好玩嗎」等。久而久之,孩子在這方面鑽空子,用「對不起,但是...」來為自己推卸責任。
告別諸多藉口 積極面對
1. 直接承認錯誤
當孩子犯錯誤時,家長不必問他「為甚麽」,否則只會給他們機會為行爲作辯解。父母應該針對子女的問題,讓他們說自己做錯了甚麼;若他不知道,家長要直接告訴他。例如「你搶別人的玩具,是不對的。」即使是別人先搶孩子的東西,他再去搶回來,家長也要告訴子女,別人犯錯,不等於他要去犯相同的錯,有錯就必須承認。
2. 公平對待當事人
父母應向子女問「發生甚麽事」,以代替「為甚麼這樣做」,有助了解事情始末,減少使用藉口的機會。例如孩子說:「我在玩玩具,妹妹突然跑過來搶我的玩具,然後我把她推開。」然後家長須公平「懲處」——妹妹搶哥哥玩具,不對;哥哥推妹妹,也不對;他們必須為自己的行為向對方道歉。
3. 培養真誠態度
有些小孩說「對不起」時嬉皮笑臉,誠意欠奉;或者是他們習慣了,又或者他認為說了「對不起」,便可以不用受罰了。因此,家長除了要他們道歉,還要教他們用「我不應該……」來面對錯誤。如「我不應該搶哥哥的玩具,下次會問哥哥借來玩。」這樣孩子既能面對過錯,也能說出補救措施,不失為一個學習體驗。
4. 學習解決問題
父母宜在日常生活中,讓子女得到適當的鍛煉。例如在生活自理上,放手讓孩子自己事情自己做;在學習上,讓他們多參與不同的活動及比賽,拓展視野等。經常訓練孩子找出問題的所在,然後積極找出應對方法,不但孩子的能力得到提升,自信心亦會增強,遇事就不再只會得哭鬧或是推卸責任了。
With exclusive updates and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