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至3歲的孩子「每事問」,把爸媽問得「口啞啞」?令你不斷搜腸刮肚給他們滿意的答案?與期左思右想,甚至覺得孩子很煩,不如把角色對調,家長變身「問題」爸媽,讓子女開動腦筋,給你答案吧!
問題促進思考
小朋友以他們純真的視角看問題,答案可能很搞笑。家長不必制止他們的奇想,也不要因為回答「無厘頭」而取笑他們;反而,可嘗試透過幾個問句,啟發他們的思考。
問句1:「你覺得呢?」
遇到問題,家長要先把個人想法告訴子女,再讓他們表達個人意見。例如:「爸爸/媽媽覺得事情是XXXX,你覺得呢?」
家長透過每天和孩子交談,能令他們覺得,任何事都可以和家人商量;亦能養成他們自主思考、自主表達的習慣。若子女想出良好的解難方法,家長便要稱讚他們,讓孩子更有自信。若他想的方法欠佳,或想不出來,家長可鼓勵他:「爸爸
/媽媽也有想不出答案的時候,你一時想不出來,不必擔心。」
問句2:「要怎麼做?」
孩子愛「每事問」,家長亦不必立即說出答案,避免剝奪孩子思考的機會,可以問他們「你要怎麼做?」例如,爸媽和孩子講過「在公眾場合要保持安靜」,但孩子卻在圖書館大聲喧嘩,此時,家長就要問:「好孩子到圖書館會保持安靜,那你要怎麼做?」孩子能反思自己,立即保持安靜,是最好的,若他無法做到,家長再提醒他也不遲。
又或者,當你在家使用吸塵機打掃時,不必叫孩子:「請把小椅子搬開。」而是猜謎遊戲般問孩子:「我想打掃那邊的地板,要怎麼做才好呢?」
促使孩子自主思考。
問句3:「需要甚麼?」
若家長過於保護子女,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甚至事事代勞,孩子便不會去想,自己需要些甚麼。所以,家長除了要放手鍛煉子女的自理能力,也要透過提問,要他思考個人的需求。例如:在家準備用餐時,你希望孩子幫忙拿筷子,就不要說:「把筷子拿到餐桌上」,而是問他:「餐桌上還需要甚麼,我們才能吃飯呢?」
問句4:「你記得嗎?」
爸媽對子女講很多大道理,但小朋友大都「左耳入、右耳出」;反正,爸媽會不定地嘮叨,不記得也沒問題。而要讓孩子勤思考、長記性,家長就要狠下心腸鍛煉他們的。
例如:孩子放學回家,家長對他們說:「要按時完成功課」(一遍就好)。若子女仍顧着玩,家長可提醒他們:「你記得爸爸/媽媽剛才說過甚麼嗎?」如果他們依然不做功課,就讓他自己承受後果。久而久之,他們一聽到「你記得……嗎?」都會停下來,想一想,記性就回來了。
後記:彼此尊重 表達自由
要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自主表達,家長要做到以下三點:
1. 親子之間都要遵守「不打斷他人說話」的原則,讓彼此享受表達的自由。
2. 尊重每個人的思想自由。因為大家的意見不同,所以世界才會這樣有趣。
3. 家長不能預設孩子的答案,若孩子的意見與自己不同,應嘗試理解。若孩子的答案有錯誤,應解釋不採用他意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