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可能常常自問:為甚麼孩子誰的話都不聽?老是重複犯錯,說他又嫌爸媽嘮叨,面對處罰他一點都不怕,還時常頂嘴,也不想想自己錯在哪兒……其實,人類從幼兒時期就已產生自責感,而孩子之所以一錯再錯,是因為沒有養成自我反省的習慣。所以,家長不妨抓緊2至11歲這個黃金期,讓孩子學會「一日三省吾身」。
自省的本質
對幼兒來說,自省主要包括三方面:自我認識、自我評價及自我調節的能力。自我認識包括認識自己的身體、行為、情緒及行事動機等。自我評價包括根據他人對自己的評價而進行的評價;以及與他人的比較過程中,對自己進行的評價。而自我調節則包括自我監督和校正自己的言行等。
1. 學習自我認識
在孩子1至2歲的階段,家長可透過遊戲引導他們認識身體,例如五官在哪兒、手腳在哪兒等。待孩子進入學爬、學步階段,家長則引導他們向外界探索,強化他們對「我」和外在事物的認知。再透過接觸不同家庭成員和其他人,讓孩子了解到他不是世界的中心,以此認識「我」與他人的關係。
2. 學習自我評價
家長為孩子營造一個正面、充滿鼓勵的成長環境,而且讚揚、鼓勵及責備等要適度,有實質而明確的內容,讓孩子明白到自己哪些行為是值得發展,哪些行為不被認可。期間,家長避免使用「好乖」、「好曳」等空泛而帶有標籤性的字句,避免子女過度依賴大人的評價,而不懂得評價自己的行為。
3. 學習自我肯定
家長要引導子女作自我肯定。例如孩子出色地完成一件事,媽媽可以問他:「你剛才做到XXX,你覺得怎樣?開心嗎?」引導子女體察並表達個人感受,以此強化對自己的肯定,增強自信心。
自省五部曲
孩子對於自身行為、情緒及行事動機有了認識,也能對自己的行為作出判斷和肯定,已一定程度上發展出反思的行為。但除此之外,家長還要根據孩子的成長,引導他們作進一步的自省
2歲階段:學習情緒 了解感受
家長可透過圖卡、假想遊戲等,教導子女認識不同的情緒。大家可用較誇張的反應告訴孩子,其行為對他人帶來困擾。例如子女尖叫時,爸媽以不悅的表情或摀住耳朵,告訴他別人覺得很吵。
3-4歲階段:指出錯處 學會克制
當孩子因為願望得不到滿足而鬧脾氣,家長就要向他們解釋原因,並且引導孩子延宕欲望。例如孩子想要搶別人的玩具時,家長就要教導他玩具要輪流玩;當孩子能等到別人玩夠才去拿玩具,家長就要用稱讚來增強其正面行為。
5-6歲階段:面對錯誤 作出思考
當孩子面對失敗或錯誤時,家長先不要責罵,而是示範正確的態度,例如先檢討自己,不推卸責任,分析錯誤的後果等;必要時,要示範如何認錯。然後,父母要鼓勵子女說出失敗/錯誤的原因,思考解決的方法。
7-8歲階段:行為分析
鞏固同理心
兒童已開始懂得站在別人的立場去思考,亦能完整地表達內心感受,因此家長要強化其同理心,促進反思的行為。例如當孩子捉弄同學,令人不快,家長要問他「如果你是他,你覺得這樣好玩嗎?」把主動權交給孩子,讓他們多動腦思考。
9-11歲階段:巧妙利用
反面教材
孩子已能透過觀察別人對自己的反應,作出行為的改變。他們的分析能力提升,能自行判斷自己的行為,部分人更能提出改正策略。因此,家長要引導他們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想出不同的解決及補救辦法。若孩子不覺得自己有錯,家長應和他一起分析,別急着下定論,說不定,他真的沒錯!
With exclusive updates and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