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都希望孩子能自動自覺地學習,取得優異的成績。想法很理想,但要實現卻絕不容易。如果有一個方法,能提升孩子對學習的興趣,促進他們想辦法解決問題,並獲得樂趣,家長是否願意一試?筆者說的就是「建構學習理論」(Constructive Learning Theory)。
自行操作 獲得知識
「建構主義」源自教育學,旨在了解在兒童發展過程中的各種活動,如何引發兒童的自主學習;以及在學習過中,教導者如何適當對學習者給予支援。至於「建構學習理論」有三大原則。第一項原則:主張在學習過程中,教導者不直接向學習者灌輸知識,而是讓他們根據認知與經驗去發現知識。
例如:老師問學生:14 + 7 =?
A學生出動10隻手指頭,加4個腳趾頭,得出14;然後再加6個腳趾頭就是20。他也曉得只操作了14+6,少了1,於是他加上1,得出「21」。
B學生想:14比15少1,7比5多2,15加5是20;少1多2就是多1,20多1就是「21」。
C學生想:14比10多4,7比10少3,兩個10就是20,多4少3就是多1,20多1就是「21」。
D學生直接拿筆作竪算式:「4 + 7=11」,10進1就是20,得「21」。
E學生懂得乘法,他直接得出14是7的2倍,3個7就是「21」。
上述學生的答案都一樣,但解題方法各異。這就是「建構學習論」的核心觀:教導者給予自主權,讓學習者以個人經驗建構學習過程,嘗試解決問題。
鼓勵表達 百花齊放
當學習者得出個人見解時,教導者就要執行理論的第二項原則——鼓勵學習者展示並討論結果,讓他們了解不同觀點,去評估個人的解難策略。例如:A會發現數手指和腳趾是效率最低的計算方法;B和C覺得彼此的方法大同小異;A、B、C都覺得D的竪算式很清晰;而D又覺得E運用乘法,可以更快得到答案。此時,教導者不必評價誰的方法更好,卻要促使每個人都有機會了解對方想法,同時,提醒他們反思自己的問題所在。
積極反思 取長補短
教導者協助學習者表達自己的解題過程,和比較同儕的不同解題策略後,他們自然會放棄比較繁複、費時的解題方式,改採比較有效、快速的解題策略。如此一來,教導者便能實在地體現理論的第三原則——既鼓勵學習者自主思考發現自己的不足,又能促進其批判性思考,理性地認同他人的長處,最終將所學為己所用,獲得進步。
在家運用 創造環境
爸媽在家也能以情境模擬教學去實現「建構學習理論」。例如,給孩子們分配零食時,為他們提供總數,再問每人可以分到多少?帶孩子去超市購物時,請他們為東西結帳。和孩子做模擬迷路遊戲時,看看他們會如何自救等。
但凡孩子的答案沒有錯,家長就應給予讚賞。另外,家長還要擔掌引導的角色,提出更有效率的解難方法,令孩子評估自己認知概念中的缺陷,再調整思考模式。這樣做,比說教更有助子女發展合理的知識建構過程
注意要點 引發主動
家長在運用「建構學習理論」促進子女自主學習時要留意以下要點:
‧ 視乎其能力而為。若子女理解能力強,可進行「建構學習」;若子女理解能力較弱,則要先教導、再活用
‧ 宜設計真實、接近生活的任務
‧ 要給予子女解決問題的自主
‧ 鼓勵子女發表個人見解
‧ 引導子女學習評估不同觀點
‧ 支持子女對所學內容進行反思
With exclusive updates and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