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有超過一名子女的家庭最常聽到孩子說的就是:「不公平!」家長會發現,就算「大家都有」也不能滿足孩子口中的公平原則,有時反而令手足相爭的情況更加嚴重;真是頭痛之極!究竟孩子心中的公平到底是甚麼?面對孩子抱怨不公時,家長又應該如何處理?真的能做到100%公平嗎?
公平概念的發展
0至1歲
發展心理學家指出,9至10個月大的嬰兒就能察覺到事物有不同之處,而部分不到1歲的嬰兒知道要拿大塊的餅乾來吃。
2至4歲
幼兒認知能力提升,開始會有多少、大小、高矮、胖瘦等初步的數學概念。此時他們心中亦開始產生「自利」概念——如果得到自己最愛的東西,就會很滿足,未必會去計較兄弟姐妹或別人拿到甚麼。另外,他們亦會信服權威,父母只要給他最愛的東西(符合自利),亦不會太計較別人拿到甚麼。
5至6歲
兒童接觸到更多的數學概念,開始會計較自己及他人所得的多少,不但要「人有我有」,而且要數量相同。兒童的公平概念建立在均等原則之上。此時,父母或師長若不能做到數量的公平,會很容易引發兒童的負面情緒。
7至8歲
進入小學階段的學童開始有均等的想法,不但追求物件或待遇的數量相同,過程也要一樣,也就是追求績效均等。例如像是畫畫比賽時,其他同學比我先下筆,我就會知道自己畫的時間比別人少了1分鐘,別人會畫得多一些……
9歲以上
受到道德及同理心的教育,學童開始考慮到人的差異,例如年齡、身高、體格強弱、傷健等,他們對公平的衡量不再執着於數量,能夠考慮到道德上的公平。因此,部分人能對弱小會較為寬容,但對於能力相若或能力較強的同齡人,部分人仍然會很計較。
厭惡不公 不想吃虧
有美國心理學家曾用分配糖果實驗,來測試兒童對公平的看法。研究發現,要求5歲兒童分享糖果時,他們會給自己多留一點,而8歲的兒童則傾向均等分配。而當糖果需要自行爭取時,搶到幾顆糖果的孩子會抱怨,因為覺得吃虧了;但搶到很多糖果的孩子很高興,覺得這樣很公平。拿到糖的孩子,不僅關心自己的糖果數量,也想知道別人的,至少要比他們不喜歡的人多!心理學家發現,上述行為多發生在5至6歲兒童身上,而8歲或以上的兒童,即使能分到較多的糖,但部分人會寧願不要,也不想接受不公平的分配。
盡量維持「公平」
了解到孩子心目中的公平概念,家長尤其是有多名子女的,就要適當地引導孩子認識公平的重要性。對待5至6歲的子女,要盡量在種類、數量上達至均等,不能操之過急。而且切忌強迫「大讓小」,更要適當地強調大孩子的好處,例如:可以先玩新奇的玩具、去遊樂園能玩到更多設施等,避免大孩子產生過多負面情緒;同時,要灌輸更多同理心的概念。
家長還可以用遊戲來讓子女學習公平。因為玩任何遊戲都要遵守規則,如果沒有規範,很容易就會出現爭執。換言之,藉着遊戲規則讓孩子了解到公平不只是數字,還要考慮次序、賞罰等很因素,久而久之,孩子才逐漸有所體會。又或者用分蛋糕的「先切後選」方式,讓孩子從中學習如何公平分配,也是很好的練習!
With exclusive updates and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