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絨毛膜下出血」聽起來是很嚇人的名詞,算懷孕早期出血的症狀之一,但孕婦自身卻不見得會發現,這是為什麼呢?
什麼是絨毛膜下出血?
「絨毛膜下出血(Subchorionic hematoma,SCH)」,指的是絨毛膜(緊鄰子宮的胎膜外層)與子宮內壁之間出現的血液聚集,所引起輕度小血泡或範圍較大的血腫,甚至可能有滲血的症狀,為孕期出血的原因之一。根據美國婦產科學院說法,在懷孕任何階段都可能出現血泡,但以懷孕初期(12週之前)最為常見,雖然15~25%美國孕婦有早期出血的症狀,但不是每一種出血都會造成母嬰危險,絨毛膜下出血就屬於風險相對小的一種。
絨毛膜下出血多數能自行代謝消失
早期出血狀況,經常是出現腹部疼痛、內褲沾有血跡等情形才發現,但絨毛膜下出血通常沒有任何明顯徵兆,滲血情況較少,多數是在進行例行產檢、醫生協助照超聲波時才被發現,較小的血泡不必接受藥物治療,只需要持續觀察追蹤,絕大多數的血泡會自行變小或消失不見,所以即使在懷孕早期出現絨毛膜下出血,還是能順利生下健康寶寶;不過還是有例外,倘若出現的血腫太大,甚至超過胎兒周圍羊膜囊的一半,或是血腫出現的位置太靠近胎盤,則可能導致胎盤與子宮壁分離,提高流產或早產風險,所以,只要檢查出有血泡或血腫,仍應配合醫生持續觀察,且不論大小,如觀察期間有出血都應盡速就醫診治。
處置方式取決血腫大小與週數
因此,絨毛膜下出血主要處理方式,還是取決於血腫大小與懷孕週數。懷孕20週之前-在懷孕20週之前的較大血腫,如沒有自行縮小的跡象,醫生可能會建議孕婦多休息、避免長時間站立、停止激烈運動、禁止性行為,甚至建議孕婦臥床觀察,直到血腫狀況改善。如果有出血、子宮收縮現象,則會建議住院觀察安胎。
懷孕20週之後-由於引起流產、早產、胎盤早剝的風險較高,醫生會頻繁地要求孕婦回診,如有持續性的子宮收縮跡象、下背痛、腰酸感、陰道分泌物夾雜暗紅色血絲,或流出清澈液體等早產現象,需盡速就醫。
引起絨毛膜下出血的原因雖然未知,但以曾有多次流產、生育多胎、進行胚胎移植的試管嬰兒機率亦較高,若為高風險孕婦出現絨毛膜下出血,就要格外當心,避免較大動作、謹慎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