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兒母體輸血症是種少見的疾病,卻可能嚴重危害到胎兒,又是什麼原因,會造成胎兒的循環出現破口呢?
造成胎兒母體輸血症的原因
胎兒母體輸血症(Fetomaternal Transfusion),又稱為胎兒母體出血症(Fetomaternal Hemorrhage),是胎兒血液經過胎盤輸血,進到原本獨立的母體循環。
正常情況下,胎兒會接受由胎盤傳輸的養份和氧氣,並經由臍靜脈,供應頭部及全身所需,除了交換養分等物質外,胎兒與母體循環並不會互相接觸。

造成胎兒母體輸血症的原因,通常為胎兒循環出現裂口,進而影響其完整性,可能是孕媽的腹部受到撞擊、發生車禍、胎盤早期剝離、前置血管、絨毛膜癌,甚至是羊膜穿刺術、絨毛膜穿刺採樣,或行使胎兒外轉術造成;發現此症的時機,可能在懷孕中期,甚至生產後。
胎兒母體輸血症的可能後果
要確認胎兒母體輸血症,需透過Kleihauer-Betke(KB test)測試,檢查方式是採取孕媽的血液測試,確認其中是否含有寶寶的血液,而胎兒紅血球裡的胎兒血紅素(hemoglobin F),對酸性染劑的抗性較高,而成人血紅素則較不耐酸,因此使用酸性染劑後,成人的血會溶解,胎兒的血會保持完整,可判斷胎兒血液是否流入母體。
如果發生胎兒母體輸血症,且情況嚴重,可能導致胎兒貧血、胎兒陣發性心房心搏過速,甚至死亡。
如果孕媽屬於RH陰性血,孕期則要特別留意,胎兒可能因遺傳到父親屬於RH陽性血;如果因為子宮外孕、羊膜穿刺術等原因,胎兒血液進入到母體循環,就會讓孕媽產生抗RH的抗體。
這可能導致RH溶血症,RH溶血症屬於新生兒溶血症的一種,因母親與胎兒的血型不同,而孕媽體內的抗體,可能破壞寶寶身體的紅血球,造成溶血現象。
而RH溶血症,通常影響第二胎,及之後的胎次;這是因為孕媽若屬於RH陰性血,而寶寶屬於RH陽性血,可能在生產完後才產生抗體,因此,留在孕媽體內的抗體,可能在第二胎後才會影響到寶寶,並可能造成胎兒溶血、貧血或水腫,甚至死亡。
醫學上建議,屬於RH陰性血的孕媽,在懷孕第28週,或接受羊膜穿刺、生產完的72小時內,施打免疫球蛋白(anti-D immunoglobulin; Rhogam),避免孕媽體內產生抗體。
胎兒母體輸血症的治療方式
一般來說,胎兒母體輸血症是例行的產檢項目較難察覺出的,且可能造成胎死腹中;因此,若孕媽感覺不到胎動,或有任何異常情形,都建議與醫生再次確認,如果寶寶的週數夠大,可能會被建議剖腹取出,避免寶寶嚴重貧血,進而死亡。
如果寶寶出生,且出現低血壓、貧血情形,需要接受低體溫治療及輸血,或用藥控制寶寶的血壓。此外,由於腦部是最需要血流的器官,因此,得避免寶寶出現缺血缺氧性腦病變。而低體溫治療,是維持病患體溫在33-34度,並維持72小時;此方式能夠降低大腦發育出現障礙的機率,也是當寶寶出現缺血缺氧性腦病變的標準治療方式。
資料來源:
Science Direct
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