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愈來愈多家長傾向為子女安排到外地升學,隨著留學年輕化的趨勢,不少家長希望子女在小學階段便轉讀國際學校,以提早適應海外學習環境。究竟從本地轉到國際學校,對於學生和家長會帶來什麼變化?又有哪些事項是家長必須注意的?
除了中文科以外,國際學校以全英語授課,學生在課餘時間也要需用英語跟老師和同學溝通。而且大多數的功課作業都是以英語撰寫,學生需要有足夠而全面的英語能力才可應付。
部分國際學校如哈羅香港國際學校和英基白普理小學,都向不是以英語為母語的學生提供學習支援,幫助他們盡快適應學習環境。家長在選校時,可向校方詢問英語支援的資訊。
本地學校採用的學制跟國際學校不同,在國際學校採用的各種學制中,IB(國際文憑課程)愈來愈受歡迎。IB 是一個國際化的教育理念,著重訓練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而不鼓勵單純的死記硬背。
國際學校的評估方法跟本地學校也大為不同,例如在墨爾文國際學校,總結性評估(Summative Assessment)及進展性評估(Formative Assessment)佔一半比重,透過學習過程與課程結束時的成績作出評估。
另外,不同國際學校也會按其教學特色,制定獨特的課程設計,如新加坡國際學校(香港)會參考新加坡教育部的政策和不同國際課程,從而建立獨特校本課程。
IB 著重學生的社交能力及情緒發展,開設 IB 課程的國際學校會把社會服務納入為課程的一部分,需作成績評核。
由於教學理念、學制及課程不同,孩子轉讀國際學校後,家長不要期望孩子如往日般不斷做練習題、為測驗作準備。他們或許會整天坐在電腦前默默思考,或花很多時間出外參加課外活動。
國際學校著重家校合作,期望家長跟學校擁有共同教育理念,讓孩子在學校的所學所得也能在家中得以發揮和內化。例如在香港思貝禮國際學校的入學申請過程中,除了學生需接受評核,家長也要參加一次約 20 分鐘的家長會面,確保學校的教育理念和家長的期望互相配合。由於家校雙方主要的溝通語言是英語,所以家長要有一定的英語聽說能力。
With exclusive updates and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