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讓腦內分泌快樂的賀爾蒙,耶魯大學的研究顯示,平常有運動習慣的人,心理健康指數可以提升至43%,較不容易感到壓力或憂鬱。孩子若能養成運動的好習慣,身體狀況佳、情緒較穩定,也有助學習及人際關係。
運動對孩子的好處
運動會讓大腦分泌多巴胺(dopamine)和血清素(serotonin),多巴胺能促進正向情緒,令人快樂,血清素能對抗憂鬱,養成運動習慣的孩子,情緒較為穩定,較不容易發脾氣,有助孩子的學習及人際關係。
耶魯大學精神科教授Adam Chekroud,在精神病學的相關期刊⟪Lancet Psychiatry⟫刊登了一份研究,這份報告分析了美國120萬人在一個月之內,他們的運動習慣與心理健康間的關係,研究中發現,運動可以讓人振奮心情,平常有運動習慣的人,心理健康指數可以提升至43%,較不容易感到壓力或憂鬱。
至於哪些運動比較適合呢?研究中指出,不管個人運動或團體運動都好,但是團體運動有加分效果,因為進行團體運動的時候,會與其他人互動,社交行為讓人感到愉悅;就次數與時間來看,每週運動3~5次較適合、每次45分鐘左右對心理的健康最有幫助。
▲運動可以改善孩子的情緒、注意力及增加抵抗力。
運動除了能讓心情愉悅,也是有學習問題孩子的最佳解方。有些孩子的情緒控管不佳,容易衝動或發脾氣;或者在學習時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動作慢跟不上團體生活,運動可以抑制腦內的衝動元素,讓孩子專心從事靜態的學習,增加手眼協調的能力,讓孩子在學習上更有效率;而且,運動也能增加孩子的抵抗力,並且避免過度肥胖,讓身體保持良好的狀態。
培養孩子終身運動的習慣
現在的孩子不愛動,喜歡看電視、玩手機或打電動,建議爸媽應該鼓勵孩子,每天至少要進行30分鐘的運動,一週的運動時間至少150分鐘。而有效的運動標準為:運動時會心跳加快、會流汗跟喘氣,但仍可以進行正常的對話。
▲爸媽可以從陪同運動開始,養成孩子動態的生活習慣。
孩子本來就愛玩,只是生活型態的改變,沒有養成運動的習慣。平時可以多帶孩子嘗試不同的運動類型,觀察孩子比較喜歡哪一種,選擇孩子喜歡的運動方式,再規劃時間讓孩子固定去運動。通常男生較喜歡競爭性高的團體活動,比如:足球、籃球等球類運動;女生較喜歡靜態的活動,比如:跳繩、瑜伽之類的運動,其他像是游泳、跑步等活動也很適合孩子。
而台灣健康署則建議以下3個方法,培養幼兒的動態生活習慣:
1.全家一起動:
好習慣是全家人一起培養的,希望孩子愛運動,最好的方法就是父母都要動起來。可以配合兒童發展階段大肌肉動作的發展,搭配多樣化的基本動作形式:如走、跑、跳、攀爬等移動性技能,以及具遊戲成份的活動,帶領小朋友做伸展、跨步跳及傳接球等運動,促進親子活動。
2.2歲開始動出好情緒:
2歲的幼兒正是喜歡跑跑跳跳的年紀,及早培養幼兒對運動的興趣,可以提升幼兒的體能,以及提高孩子正向情緒,把握腦部發展黃金期,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3.每天運動30分鐘以上:
每天至少抽出30分鐘,由父母帶領小朋友一起動一動,在安全範圍內,不僅讓孩子的身體活動量達到運動的效果,更可以培養親子間的感情,創造美好的回憶。
運動的好處多多,不只讓孩子心情愉悅,也能使孩子的身體保持在最佳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