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預產期是否就要催生?催生可減低胎兒死亡率及增加順產機會?催生又會否帶來任何負面影響?面對種種疑問,我們請來了香港中文大學醫院婦產科專科醫生譚永雄醫生跟我們解答。
最後經期第一天之後280天(即懷孕40週)便是預產期,懷孕37至42週為「足月」(term),懷孕過了42週就是「過期」(post-term)。
過期令供應養分給BB的胎盤老化,難以支持逐漸長大的BB,造成營養不足及胎兒缺氧,宮內羊水減少,BB在宮內排出胎糞污染羊水,BB的死亡率亦會增高。
譚醫生解釋,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前,醫生一般會在孕期 42 週以後安排孕婦催生。但在九十年代中一個大型研究發現,在孕期滿 41 週後催生,更能減低懷孕風險。自此,醫學界便在 41 週以後建議孕婦催生。而在 40 週至 41 週這一段時間,大致認為寶寶都很安全,未必有需要干預,所以在預產期過後,媽媽仍可等待自然作動。
譚醫生表示,一項由美國衞生院資助並發表在2018年《新英倫醫學雜誌》的大型研究,就正正回答這個疑問。研究員比較三千多名在滿39週後催生的孕婦與另外三千多名等待自然作動至 41 週的孕婦,解答提早在39週催生對懷孕的影響。結果發現,在滿 39 週後催生不但沒有增加風險,更把剖腹產的機會率由22% 降至18% 。研究結果引起很大迴響及改變了美國婦產科在2019年後提早在39週催生的選擇,從在美國出生的數據顯示,較上述研究報告刊出前三年(即2015 至 2017年),2019年的催生率明顯上升,還多了嬰兒在 39 週出生,同時亦減少了剖腹產,相信剖腹產比率下降與多了提早催生有一定關係,報告在2022年的《美國婦產科雜誌》發表。
譚醫生指出,在分娩過程中,子宮收縮會令胎盤接受間歇性供血,宮縮時胎兒靠儲存在胎盤的氧氣,對胎兒是一個考驗,胎盤功能越好,缺氧的風險當然相對較低,情況有如成年人做帶氧運動,越年輕越有利,39 週對胎盤功能來說,算是年輕力壯,較少出現羊水過少及羊水污染的情況,還有胎兒在39 週的體積比在41 週的為小,相對較容易娩出,減少了剖腹產的風險。
現時《美國婦產科學院》列出給準媽媽的一些相關資訊,指出孕婦可以在 39 週時選擇催生。只要是胎兒足月、單胎,以及沒有其他任何的健康問題情況下,可以跟婦產科醫生商量。
如子宮對於催生藥物沒有反應,沒有宮縮,或子宮頸未成熟,未能穿破羊水,催生便可能失敗,此時便有需要轉為剖腹產。而且催生要注意用藥,避免子宮收縮得過分猛烈,太頻繁的宮縮,有機會令胎兒缺氧,而媽媽亦同樣會有危險。但總括而言,出現嚴重風險的機率是很低,所以如若真的有需要催生,媽媽也不需過分擔心,醫生一定會小心處理,但不宜操之過急。
除了過期外,胎兒生長緩慢、羊水過少,胎兒在子宮內繼續逗留情況不理想,也有需要提前分娩,若果情況是不樂觀,或者是催生的風險過高,便可考慮剖腹產。
而另一方面,當寶寶過大,亦可考慮在37至38週左右提早催生,但當寶寶已超過4公斤,增加難產風險,亦可考慮剖腹產。
若媽媽本身有懷孕併發症,例如妊娠血壓高,或其它內科疾病,孕期不適宜過長,也有機會需要催生或剖腹產。
各位孕婦是否適宜催生,可跟婦產科醫生商討,需就個別案件和實際情況再作決定。
With exclusive updates and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