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便秘困擾的孕婦,又不時感受到肛門處的搔癢或腫脹感,甚至有排便出血現象,那麼可能是患有孕婦常見的痔瘡,該怎麼處理才好呢?
孕期引發「痔瘡」的原因
「痔瘡(Hemorrhoids)」是因肛門直腸黏膜下層的靜脈發生擴張及曲張而形成的;根據美國婦女健康辦公室(Office on women's health)資訊,50%美國婦女孕期容易患有痔瘡,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胎兒成長壓迫
隨著胎兒成長,腹部壓力增加,且對骨盆靜脈與下腔靜脈造成壓力,妨礙下肢血液回流速度,增加肛門直腸靜脈的壓力,進而讓靜脈出現擴張或腫脹的現象。當子宮壓迫到直腸阻礙了排便,需要更用力排便,也是痔瘡形成的因素。
2.長期便祕
婦女在孕前即有的便秘困擾,也會造成痔瘡。
▲孕婦因為受到胎兒壓迫及賀爾蒙影響,較容易出現便祕。
3.荷爾蒙影響
因為黃體素濃度升高,使得平滑肌鬆弛、蠕動變慢,當腸胃消化速度變慢,就會讓糞便在腸內停留時間較長、水分也持續被吸收,糞便就呈現較乾燥、較硬,因而導致孕期便祕。當較硬的糞便通過直腸擴張的血管處,就會感到不適,甚至造成摩擦出血。
因此,痔瘡好發於肚子較大的懷孕後期(24週之後~),亦有部分案例是在生產過程造成痔瘡。
痔瘡發作的症狀
痔瘡以肛門肌膚與齒狀直腸黏膜為分界,長在直腸內部的叫做內痣,以外則是外痣;外痣因在肛門處有突起物較容易分辨,內痣則需要依症狀、醫生檢查診斷,但共同的症狀都是:1.解便有疼痛感;2.解便時有出血情況;3.肛門有搔癢感;4.長期便秘;5.痔瘡脫垂。按痔瘡嚴重程度而反映輕重不一的症狀。
▲孕期出現痔瘡時,尤其要注意高纖食物、水分的攝取量。
紓緩痔瘡引發的不適
當出現痔瘡症狀時,建議先就醫,讓醫生判斷痔瘡嚴重程度,如症狀嚴重可與醫生討論產後的手術時間;如果是懷孕造成的痔瘡,婦女可於產後再觀察3個月左右,倘若情況依舊沒有緩解,再與醫生討論手術事宜。如果症狀較輕微,醫生則會開立緩解不適症狀的藥膏,或軟便劑等協助改善症狀。如日常有搔癢、輕微出血,可採用以下方式緩解症狀:
1.溫水坐浴法
準備小型水盆,加入約40度水溫的水,浸泡臀部10~15分鐘,以促進肛門周圍的血液循環。
2.攝取高纖飲食
透過高纖食物、水果,像是黑豆、燕麥、番薯葉、橙等,讓膳食纖維促進腸胃蠕動,使糞便柔軟、容易解便。
3. 透過平時多補充水分、多運動,避免久坐、久站,便可改善、預防痔瘡形成。
不管是孕前還是懷孕形成的痔瘡,如造成日常困擾仍應盡快就醫診治,別拖到下一胎懷孕時,造成更難以處理的不適症狀。